扇子,最早稱為「翣」,在中國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
扇子之用,起於遠古。炎炎盛夏,烈日噴火,我們的祖先無奈之餘,為避煎熬炙烤,隨手取樹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以障日引風,故扇子最早有「障日」之名,這便是扇子的初源。隨著扇子不斷發展完善,種類日趨繁多。在周朝,逐漸出現了用於儀仗飾物的「障扇」,由持者高擎為帝王出行蔽日障塵。後來的皇帝和高官出行的儀仗中,皆配有大障扇,以顯示其排場與威風。到了漢代以後,湖南的竹扇和山東的絹扇普遍用來取涼,形式也逐漸增多,並從日用品成為藝術品。《西京雜記》一書中對此就有較詳細記載。據載當時的紈扇,大都用絹等絲織品製成。相傳那時長安有個技術很高的工匠名叫丁緩,曾經製出過一種很大的「七輪扇」,只需由一個人操縱運轉,就能使滿廳堂的人感到涼爽。看來,這種扇子可能就是現在生活中的吊扇、臺扇的鼻祖。
不僅如此,扇子經過文學作品的生動描寫和廣泛傳播,還具有了形象生動的比喻和象徵。
1、喻善行。因「扇」與「善」同音,扇子就象徵了善行,會給人帶來吉祥安康,所以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歡在房間裡挂一幅大的扇面畫,或開一面扇形窗,祈禱善心、善行永駐。
2、比棄婦。天一涼,扇子就被人們束之高閣。劉大白《秋扇詩》曰:「一陣秋風,收拾起多少團扇。」暗喻美人容顏花落去。
3、代身份。周武王時,規定天子八扇,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用作儀仗,不得僭越。自漢唐至明清,皇帝、后妃及達官貴人等起居、駐行之所,多以成雙的 儀仗扇來表示高貴的社會地位。身份大小、官位高低,看扇即見分曉。古代官員出行,在大小會客場所,手中必有一把扇子,這扇子也有高雅與粗鄙之分。
4、象徵愛情。因「扇」與「散」相近,情侶之間往往不贈扇子,誰願意一見就「散」呢?他們往往以扇面畫和扇墜相贈,作定情之物。扇面畫在於畫的寓意雙關,扇墜表示情義和久遠。
扇子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古往今來,扇子與人們日常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數千年的扇文化積累了很多的扇詩、扇詞、扇聯、扇謎,還有不少以扇為名或以扇為媒的"扇戲" ,如《桃花扇》、《沉香扇》、《芭蕉扇》等。
扇子也是舞台上不可缺少的道具。無論在戲曲還是舞蹈中,都能起到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喜怒哀樂的裝飾效果。《空城計》中諸葛亮羽扇輕搖,烘托出他指揮若定、成竹在胸的神情。朝鮮族扇舞,彩扇搖曳如雲,長裙旋轉飄動,象徵著和平幸福的生活。著名川劇演員陽友鶴,僅使用折扇的姿態就有70多種。曲藝相聲演員手裡常拿一把扇子,也是為了適時烘託人物性格。
在西方國家,扇子也有很多趣話。古埃及人早會用棕櫚葉做一人多高的扇子,主要供貴族和奴隸主使用,由身強力壯的奴隸打扇。以後,扇子被看成權貴的象徵,扇子越大,坐在扇子下面的人越是顯赫。公元9世紀,日本人發明瞭小巧玲攏的折扇,他們把折扇看成能帶來幸福的祥物。扇子於16世紀由葡萄牙人從東方傳入歐洲,後來就成了葡萄牙、西班牙和義大利貴婦人的時髦用具。法國作家伏爾泰說:「不拿扇子的女士,猶如不佩劍的男子。」可見扇子和劍在當時上流社會風行之盛。
19世紀和20世紀初葉,扇子在西班牙已使用得相當普遍,並成為嬌娘玉女們不可或缺的貼身攜物。她們靈巧、嫻熟地搖動著它,藉以向心上人傳遞自己的心意。扇子的舒展和折疊,左右上下的移動,委實構成了一門神奇的運動藝術,扇語傳情應運而生。
扇語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形成和使用。當時西班牙大家閨秀外出參加舞會等社交活動時,往往會由母親或者侍女相陪。陪同者的目的主要是監視小姐們有無越軌行為。為逃避監視又能談情說愛,扇語傳情應運而生。
扇語傳情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示。
- 如果打開扇子在自己胸前慢條斯理的扇動,表示「我仍孑然一身,尚無情人」。
- 如果把扇子打開又合上,然後放在自己的面頰上,表示「我喜歡你」。如果用合上的扇子放在自己的鼻尖處, 表示「我對你與另外一個女人眉來眼去不悅,我懷疑你腳踏兩隻船」。
- 如果用打開的扇子在自己的胸前短促、快速地扇動,表示「我已有意中人,請你不要打我的主意」。
- 如果把扇子放在太陽穴處,同時眼鏡向上看,表示「我日夜都在思念著你」。
- 如果用合上的扇子敲打著自己的手掌,並神情不安地來回走動,表示「小心,親愛的,密探過來了」。
- 如果將扇子打開又合上,然後用扇子指著花園,表示「親愛的,你先到花園去等我,我馬上去那兒」。
- 如果用扇子遮著自己的嘴,且目不轉睛地盯著對方,表示「我給你一個吻」,男方即明白自己已經是她的意中人。
當然,時過境遷,「扇語傳情」,「吉他求愛」等在西班牙隨著時代的發展已成為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