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做皇帝后,一刻也沒有忘記他的軍事與政治根據地北平。當年,他就改北平為北京,作為陪都,並著手遷都北京的工作。
北京在遼和金代都做過都城,元代稱為大都,更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雖然在元朝末年,北京城市受到嚴重破壞,經濟凋敝,人口減少,但是北京在政治、軍事上的重要性卻更突出了。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力量,仍然來自退守到關外的元朝殘餘勢力,他們一直想打回北京,復辟元朝。將明朝的京城遷到北京,將能更有效地組織力量,抵抗元朝殘餘勢力的侵犯。明成祖就曾多次從北京出發,征討瓦剌等蒙古貴族。
明成祖在北京鎮守過二十多年,既熟悉那裡的一切,又有深厚的感情,建都北京,自然更能鞏固國家的統一。
早在永樂元年以後,明成祖就多次命令將江蘇、浙江、山西等九省大批富足的居民遷到北京;又在昌平營建他的陵墓。
公元1416年,他命令文武大臣討論營建北京城的方案。第二年,任命泰寧侯陳為營建北京的總指揮,前後從全國各地招來二十多萬工匠,上百萬的民,還有難以計數的軍隊。建城所需材料來自全國各地。百年以上的珍貴木材,是從湖廣、四川、貴州等地採伐,經過千山萬水運送到北京的;城磚與牆磚,則在山東日夜燒制;宮內鋪地的「金磚」(大方磚),則燒制於蘇州。
營建北京,主要是建設宮城(紫禁城)和皇城(包括祭壇和官署)。明代的紫禁城建在元代皇宮大內的舊址,但略向南移,南北方向上則擴大了許多,長九百六十米,東西寬七百六十米。周圍城牆高十多米,在東西南北的正中分別有東華、西華、午、神武四座城門。午門南面是皇城的南門,稱承天門,就是今天的天安門。皇城外有寬五十二米的護城河。紫禁城中的宮殿分前後朝。前朝(外朝)有皇極、中極、建極三大殿,後朝有乾清宮、交泰殿、保寧宮三大殿。六座大殿都位於全城的中軸線上,布局非常嚴整。
營建北京的工程中,明成祖重用了一個能工巧匠蒯(kuǎi)祥。蒯祥是蘇州人,出身於木工世家。他父親主持過南京城宮殿木工活的製作。蒯祥也學得一手好手藝,建房造屋,估計尺寸,量度長短,佈置間架結構,與設計不差分毫。他還精通泥、石、漆、竹等手藝。據說,他能夠雙手各拿一支筆,同時畫兩條龍。畫成後,兩條龍龍身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
蒯祥隸屬於工部管轄。紫禁城開始修建後,他被明成祖召到北京,擔任「營繕所丞」(負責工程的設計與施工)。紫禁城的布局,多出於他的巧妙設計。他還常常解決一些技術難題。據說,有一次,一個木工鋸皇極殿宮門門檻時,不小心將木料鋸短了一尺。這根木料是緬甸進貢的珍貴巨木,這個工匠立即面臨大禍,嚇得沒了主意。蒯祥來看後,端詳了一會,說:「沒有關係,可以補救。」他讓闖了禍的木工將木料的另一頭也鋸短一尺。那木工卻不敢下手。蒯祥便接過鋸來就鋸。鋸完,按尺寸另外彫刻了兩個口中含珠的龍頭,用活動頭裝到鋸短了的門檻上。再把門檻安裝到門上,尺寸完全吻合,而且便於拆卸。這種裝置,被稱為「金剛腿」。
還有一次,宮殿上樑時,一端的頭怎麼也投不准,在場的工匠毫無辦法,又請蒯祥來解決。他爬到樑上,看準位置,猛一斧頭,兩根樑木就服服帖帖地吻合到一起了。蒯祥因此被人稱為「蒯魯班」。他後來做到工部尚書(負責建築、製作的最高長官)。直到明天順年間,明朝宮廷內的所有營繕、建築,都還由他負責。
經過多年的修建,北京宮城與皇城終於基本建成。明成祖於公元1420年,正式將京城遷往北京。原京城應天府,改為南京,作為副都。
明成祖在北京,還讓他的大臣姚廣孝為他建造了兩口青銅巨鐘。這兩座大鐘,現在還剩一口,重四百多公斤,高七米,外徑三米三,上面鑄滿二十多萬字的經文,成了北京的傳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