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與青年人(圖)

作者:李兆富 發表:2015-01-25 07:2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2015年1月18日,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左一)、特首夫人梁唐青儀(左三),出席昂船洲軍營舉行的「香港青少年軍總會」成立典禮。(現場人士攝)

【看中國2015年01月25日訊】讀小學的時候,每星期都有大概一小時的體育課。我們這些男生,都在那簡陋的操場踢足球。廿多個人,穿著一模一樣的校服,在那狹窄的空間,非常混亂。體育老師會拿些顏色布帶給我們,都是不同色的;總之,臂上有布帶的,不論是甚麼顏色,就是一隊,對方的隊員,就是沒有布帶那些。

這種每星期一次的對賽,每隊球隊的成員又不固定,踢了兩三年,也是沒有建立出甚麼歸屬感。

當年,我除了參加這個的每週一場足球賽,另外的課餘活動,就是童軍。其實我這份人,自少對穿著制服有種抗拒;偏偏就是童軍那件制服,我覺得能夠代表自己。

童軍,其實不只是一襲制服,參加這個組織,第一個感覺是成為全世界童軍的一份子。對一個只有八、九歲的小朋友,無疑,這個活動將世界擴闊了許多。童軍活動,參與的小朋友在整個社群中,忽然有了一個身份,由世界到地區,由地區到所屬旅團,由所屬旅團隊自己的小隊,小隊有隊長、副隊長等,每個身份的概念,在制服上有相應的布章,所以制服代表了自己。媽媽將高小時的校服保留起做紀念,但最有紀念價值的,我仍然覺得是童軍的那一件。

做童軍,那件制服賦予了我一個身份,最神奇的地方是,穿上了這件制服,我赫然覺得自己的價值觀也有所改變;我最記得,參與童軍露營,旅長訓話說童軍所到之處,離開時一定要比來的時候更清潔,也不會留下任何自己帶來的物件。

至今,過了三十年,我仍然是一個對地方整潔和個人物件收納有嚴格要求的人;我想,這就是參加童軍對我的影響。要知道,我自認是一個極為自我不受別人影響的個人自由主義者,但細心回想,在自己成長的歷程中,不知不覺間許多經歷卻在彫琢著我的個人身份和信念。

上星期,特區政府的行政長官和他的太太,在駐港解放軍的軍營進行了香港青少年軍總會的啟動儀式。在中港矛盾的氣氛下,輿論自然將這個制服組織和民族意識洗腦教育,甚至文革時的紅衛兵,又或者納粹德國的少年團相提並論。我不知道梁振英和他背後的統治者,究竟在盤算甚麼,又或者想借香港青少年軍達到甚麼目的,但可以肯定說,能夠在解放軍的軍營進行啟動儀式,這個制服團體一定有北京的祝福,所以大家可以有合理懷疑,此舉在政治上是為了令人心回歸。

何謂洗腦?洗腦不是將謊言不斷重複,便可以愚惑大眾。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觀眾變成參與者,讓參與者有個身份,然後再為這個共同的身份賦予政治的意義和價值。香港青少年軍實際上能夠收效,還要看這個香港青少年軍總會能夠帶予香港青少年人一個怎樣的身份,背後的價值觀是否有崇高的道德意義。搞不好,這個青年團只會像我在小學時的足球聯賽那樣,鬧哄哄一場,白費心機。

比較少見有人留意,今年施政報告中有提及到,政府將撥款資助青年人到亞洲地區進行社會建設服務,有人聯想到當年毛澤東送知青上山下鄉,但我想到了美國戰後的和平隊,Peace Corps。其實每個年代,其青年人都是政治上最難處理的問題。究竟這個計畫又是甚麼一回事,請容許我下次再分享。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