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在70年前結束了。盟軍在艱苦奮戰中最後取得了勝利,戰勝了德國法西斯和日本軍國主義。回顧歷史,從純軍事戰略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發現戰爭的進程在很多時刻發生急轉直下的變化。在那一個個瞬間,歷史很可能有另外的發展走向,但是因為一些至今仍然令人不解的原因卻走向了今天的結局。讓我們回顧一下其中一個關鍵的時機。
「閃電戰」發明人
海因茨-古德裡安,德國陸軍一級上將,納粹德國裝甲兵之父,德國「閃電戰」(Blitzkrieg)創始人。他的軍事著作直到今天,仍然是美國西點軍校、德國軍官學校、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必修課使用的書籍。
海因茨-古德裡安上將
歷史學家和軍事理論家公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人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勝利都必須歸功於這個人。因為在那時,單是以各方兵力和裝備的對比來看,德國並不足以取勝任何一個歐洲強國,只是因為成功運用了高速坦克戰(即「閃電戰」)的戰術,才使得德國人的勝利顯得如此輝煌。
古德裡安發明「閃電戰」的核心就是利用機械化部隊的高速攻擊力,給敵人製造震撼,在不知所措中徹底擊潰敵人的防線。而緊隨其後的陸軍步兵就是圍捕消滅包圍圈裡的敵人。
波蘭兩週投降
1939年9月,德國對波蘭進行突襲。和隆美爾將軍一樣,古德裡安不喜歡在指揮部裡呆著,他喜歡衝到前線直接指揮。這樣,他可以及時掌握多變的戰況及有利戰機,用無線電與軍部及各師師長聯繫,並下達命令。不到兩週,戰術老舊的波蘭人陷入重圍,很快就投降了。
波蘭騎兵英勇抵抗德國坦克部隊入侵
戰鬥在最前線的德國指揮官們,對德國機械化部隊能夠取得震驚世人的成就歸功於以下幾個因素:一、自己軍事指揮官的卓越的領導和智慧才能;二、前線指揮得到的是「戰鬥目標」,而不是具體的「行動目標」。每一個坦克智指揮官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時間發起進攻,如何發起進攻,這樣最大化的發揮了每一個前線軍官的才智;三、無線電通訊使得各個作戰坦克群可以互相協調,即時通報戰況,互相掩護和支援。
「我沒有時間接受你們投降」
1940年5月10日德國開始發動針對法國和荷蘭、比利時的戰爭。從開戰到法國投降只用了七個星期。
二戰法國投降後德軍在凱旋門行軍
古德裡安參加法國戰役, 他又一次擔任了攻擊先鋒。他支持曼斯泰因的建議,放棄第一次世界大戰那種正面和英法聯軍衝突的戰略,而將主要攻勢移至南翼的阿登山地——通常被認為是坦克無法通過的地區。他只用了三天的時間就衝破法軍防線,也實質性的導致英法聯軍被切成兩半。然後開始了他的「衝向海邊」的快速進軍。
古德裡安的進攻速度不僅令對手,甚至令他的上級和希特勒都膽戰心驚。由於他高速的衝鋒,德軍最高指揮部下令讓他停止進攻,因為古德裡安沖得太快,打亂了德軍最高指揮部原來對法國作戰的部署。
這時,古德裡安耍了個小計謀。他向在德軍最高指揮部申請進行「偵察任務」的許可。德軍最高指揮部和希特勒同意他進行偵查。古德裡安卻立刻把手下所有的機械化師全部投入了「偵察任務」。
德軍坦克衝破色當防線
在渡過馬斯河後,他就不再將坦克當自行火炮使用,而是儘可能地發揮高速向深遠地區運動,從色當直到濱海的阿布維爾、 格拉夫林, 完成了一個舉世震驚的大包圍圈,把北部法蘭西和比利時的所有盟軍都裝進了口袋。在全速衝鋒的進程中,無數法國士兵舉著槍來向古德裡安的坦克兵投降。古德裡安在裝甲車中向這些法國兵高喊:「我沒有時間接受你們投降,把槍放下,把道路給我讓開!」
古德裡安還打破了現代戰爭史上的進攻速度記錄,就是在不到六天的時間裏他的裝甲軍長驅直入四百多公里,即橫貫法國,將坦克開到了大西洋岸邊。古德裡安把盟軍從法德邊境趕到了敦克爾克海港。在整個人類史上,只有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領的蒙古騎兵和美國內戰時期的薛爾曼曾經有過同樣記錄。
歷史改寫的時刻
1940年5月20日,敦克爾克,超過二十萬英軍和十四萬法軍被德國機械化部隊趕到敦克爾克。隆邁爾的先頭部隊在古德裡安的帶領下,已經衝到了距離英法聯軍不到三十公里的地方。英法聯軍這時潰不成軍,他們都能聽到德軍坦克的發動機聲音。此時,只要古德裡安的部隊繼續衝鋒,三十萬英法聯軍只有投降,否則就會被全殲。
當時的世界格局是對希特勒德國絕對有利的。
美國仍然中立,並且源源不斷通過第三國西班牙向德國出口機械潤滑油。直到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之前,德國94%的機械潤滑油是有美國提供的!美國這時的軍隊總數在全世界排名第29,軍隊數量不及羅馬尼亞。
蘇聯因為在1939年和納粹德國瓜分了波蘭後,和德國簽署了蘇德條約。根據蘇德條約,蘇聯向德國出口石油、煤炭和穀物。而德國向蘇聯輸出先進的軍事技術。此時,斯大林沉沁在蘇共黨內的大清洗中,個人絕對權威的膨脹使他對國際局勢喪失了清醒的認識。蘇聯根本沒有想要和德國發生戰爭。
希特勒身邊有個「佞臣」——空軍元帥戈林。希特勒稱戈林是個「花花公子」,因為戈林有好幾個女朋友。戈林這個空軍元帥在二戰初期沒有建立任何戰功。所有的聚光的都落在隆邁爾和古德裡安將軍身上。戈林在希特勒耳邊經常吹風說他手下的空軍可以實施跨越英吉利海峽的轟炸任務,根本不需要隆邁爾渡海入侵英國本土,只要靠他的空軍就可以把英國擺平。
從後來曝光的英國、波蘭國家檔案顯示,一些西方軍事歷史學家也認同,希特勒從1933年到1939年一直在和英國謀求一種「和平共存」。甚至在戰爭爆發後,他一直抱有一種神經質的幻想,認為英國政府,尤其是丘吉爾會認同他的看法,會認同德意志民族統治世界。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戰爭已經發展到這一步,根本不可能通過任何所謂的和平手段來解決西部戰線的問題。
英國此時雖然有一個強硬的領袖丘吉爾上臺,但是英國這個國家根本沒有做好戰爭準備。整個國家無論從軍需生產還是徵兵訓練都沒有進入戰爭狀態。被圍困在敦克爾克的那二十萬英軍就是最有經驗和裝備最好的英國部隊了。如果此時隆邁爾的軍隊全力衝上去,英國就會損失掉所有可以保衛英倫三島的部隊。丘吉爾除了投降,幾乎沒有什麼其它的選擇,因為美國那時也是不願意被拉入屬於歐洲的衝突中來。儘管羅斯福本人急切地想要參戰,但那時美國國會和美國民眾一致反戰情緒高漲。
但是,此時的希特勒下令,停止向敦克爾克進攻。缺乏軍用淺灘登陸艇的英國海軍向老百姓請求,要來了幾百艘民用小船。從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期間,這些民用小船晝夜不停地把三十幾萬英法聯軍從敦克爾克撤回了英國本土。儘管希特勒恢復了轟炸,但是卻沒有動用把盟軍圍得水泄不通的坦克部隊。
敦克爾克大撤退
時至今日,歷史學家仍然無法理解希特勒為什麼沒有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一舉消滅英國最後的那點軍隊,並且在士氣上徹底打垮大英帝國。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就連海因茨-古德裡安將軍在二戰後也一直對採訪他的人說,「如果不是希特勒神經質的錯誤決定,敦克爾克的結果會是顯而易見的。那麼人類歷史的今天可能就不是現在這樣了。」
無人能解釋,但是的確是希特勒自己的戰略決策保全了危在旦夕的大英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