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全運村(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5年06月13日訊】5年前,「全運會」概念風一樣吹過瀋陽,市政府花巨資打造的「全運村」如今卻成了一座死城。有網民批評道:「中國在枯竭資源遺禍萬代。」
瀋陽全運村位於瀋陽市渾南新區,5年前,慶祝全運村開工的禮炮聲曾響徹這片天空,瀋陽副市長楊亞洲宣布「第十二屆全運會瀋陽賽區全運村開工」。在2010年正式破土動工之後,政府新的「大渾南」規劃和招商引資讓房地產開發商紛至沓來。
全運村所處的莫子山板塊,很快從過去的村屯農田,變成一片環境優美建築林立的新城。被「全運」概念席捲的如野草般生長的房地產項目在這裡迅速蔓延,但如今這裡卻幾乎成了一座「鬼城」。
空無一人的街道(網路圖片)
據《界面》報導,像中國許多二三線城市的造城運動一樣,全運村概念在極短的時間內吸引了包括綠地、旭輝、中海、保利、高力在內的大批房企。人們期待全運會過後,這裡優美的環境能帶來巨大的人口遷徙和產業升級,使得房地產崛起的命題成立。但幾年過去了,事情卻並不如當初所期望的那樣。
全運村停工的寫字樓 (網路圖片)
「在這裡,你想打人都找不到對象。」出租車司機操著濃厚的東北口音笑著說道,「瀋陽本地人很少在這裡買房,就連來看的也不多,即便這裡的房價比起市裡的皇姑區、和平區便宜一半還多。」這位司機將婚房置辦在皇姑區,那裡不少高層價格超過1萬元,而同樣的錢在這裡幾乎可以買下一套別墅。
走在瀋陽全運村寬闊的馬路上,除了住在附近白塔地區回遷房裡的人,你幾乎看不到任何行人。智慧大街、高深路、全運路,這些有著響亮名字的寬闊道路上鮮有車輛來往,在清晨和傍晚,除了一些熱愛運動的市民在騎車外,這裡更是找不到一絲人影。
銷售不理想的星河灣 (網路圖片)
與之相對的是,大片大片的房地產項目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全運村的總佔地面積超過120公頃,這裡分布著超過20個大大小小的項目。除了一些商業配套和辦公樓,幾乎所有住宅都是在2013年第十二屆全運會前後開始動工,不過有不少至今仍未完工。記者走訪期間發現,這裡白天連施工車輛都很少看到。
僅從外表來看,這些項目看起來就像被荒置一般,在全運村道路兩側,巨大的樓盤廣告牌佈滿灰塵,樹木和野草讓它們看起來更加破敗,除個別項目外,這裡的樓盤銷售接近停滯。
夜裡,臨近渾河的月星國際城、中海康城和星河灣3個高層項目幾乎沒有一絲光亮,它們的住宅部分基本都已完工,但售樓處卻鮮有人來往。
星河灣去年買下的用於開發的荒地 (網路圖片)
在這3個項目中,體量最大的月星國際城從2013年就開始開盤銷售,但目前仍有一塊地荒置,而中海康城雖然已經整體接近完工,但後續的施工狀態看起來卻異常緩慢。事實上,這家企業正在試圖逃離瀋陽這座城市,記者調查發現,中海地產從2014年5月份開始在瀋陽全線降價,平均降幅在300 元-700元/平方米。
賣多少,蓋多少,已經成了瀋陽全運村房地產開發的常態,在這個幾乎沒有任何商業的地方,除了貫穿全運路的有軌電車之外,連公交也罕見的區域,靠什麼吸引人們來這裡定居是開發商最大的問題。而在這背後,是政府承諾與開發商定位之間的角力,過去這些年,全運村板塊,在「全運」概念利好的裹挾下,給了人們太多期許,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瀋陽市政府南遷。
已停工的項目 (網路圖片)
這個傳言早在2010年瀋陽發布十二運「大渾南」戰略時就不絕於耳。而在去年渾南新區的房交會開幕式上,4年前曾代表政府發出全運村「開工」口令的副市長楊亞洲再次確認了瀋陽市政府即將南遷的消息。但隨後瀋陽市委宣傳部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否認了這個消息。
政府搬遷,是全運村規劃的大體量辦公樓和商業得以盤活的重要標誌,同時也是人口流向的一個重要信號。這次「搬遷烏龍」讓當時就已經面臨危機的開發商們上了大火,據稱在當時一次主管市長召開的會議上,某位投下巨資的開發商甚至當眾拍了桌子。
資料顯示,原本作為政府搬遷地,緊鄰全運村和媒體村建設的瀋陽行政中心,共設有2000餘個標準辦公單元,並配有120餘間能容納20-100 人不等的中小型會議室。行政中心地下停車場可停放車輛2000臺,毗鄰行政中心的中央公園地下還有一個可容納1800臺車的停車場,此區域可同時停放車輛 3800臺。
在置業顧問們的描述中,未來地鐵二號線在此地設下的兩站,將極大緩解交通狀況,而未來智慧城市的打造和政府南遷,將幫助這裡的配套逐一復甦,新的醫院、商業、學校也將紛至沓來。時至今日,關於政府南遷的傳言依然不絕於耳,這幾乎成了全運村每一個項目置業顧問的必備說辭,但卻沒人能給出一個準確的時間。
等,成了開發商現階段唯一能做的事。在記者走訪的全運村項目中,一個名為和鴻廣場的寫字樓公寓項目最具代表性,已經完全建好的樓宇孤獨地矗立著,售樓處大門緊閉,甚至連廣告牌上的置業電話也無人接聽。記者查詢發現,這個項目從2013年8月就已經開盤,但目前仍處於待售狀態。
「三年前我來這時,房子就在一點點地蓋,有的蓋好了就放著,有的乾脆蓋一半就沒人了。全運會之後,這裡就一直這樣,再沒什麼人來了。」一位環衛工人說,她工作並不繁重,因為沒有人,這裡連垃圾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