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之星內部
【看中國2015年06月22日訊】沉船事件,一大觀感,就是粗糙。船撈起來後,看到船艙內的佈置,各種管線,設施,床和桌,還有整個型制結構,心想江上的旅遊船怎會如此粗糙。真是粗糙廉價的旅行,吃的最好一餐,三個菜,燉炸魚,豆角和雞蛋西紅柿。整個行程十三天,三等艙一千二百多元,一等艙兩千四百多元,超低價。有個乘客的火車票後來也展示出來,旅行結束上岸後,次日即乘火車返上海,二十七個小時竟然是最便宜的硬座。而這些旅客絕大多數是老人。辛苦了一輩子,最後的生命之旅是那麼粗糙。不僅命,中國的大好河山,世界一等一的風光,怎麼會變得如此低廉不堪呢。
這些遊客所來之地,並非貧困的西部,而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山東、福建、天津。但是,其粗糙還是掩飾不住。更粗糙的是,半個月後,忽然宣布,救起來的人不是十四人而是十二人。失蹤多少人,死了多少人,沉到水下,找不到,沒問題,但救起的人,說是點數點錯了,重複計算了,匪夷所思。難道救起的人,就像撈出鵝卵石一樣,不登記姓名的嗎?好像什麼都可以隨便應付。
粗糙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隨地吐痰。我不知道日本、德國當年躋身第二大經濟體時,也是隨地吐痰嗎。總之中國是。北京很大的中央機關,院內也大張旗鼓嘩嘩地吐。北方城市的小飯館,也不認真裝飾一下。很多食物做得很糟,地溝油,卻賣得很好。還有垃圾亂扔。還有闖紅燈的,有時很危險,但闖者似乎毫不在乎自己的性命。另外在公共場合,感冒了,打噴啑,中國人是不戴口罩的。廁所裡,拉了大便,不沖。尿也撒在便池外。到處都寫著「文明請上前一步」。很多人不修邊幅,穿著很醜,尤其男人。
另外是粗糙的建築,千城一面,不少其醜無比,質量差,不多年就要扒倒重建。像北京西客站那樣的迷宮般龐然大物,建得是欠考慮的。出租車司機對客人說,為了節省你的時間,就不把你送站門口了,提前下車更快。還有城市雕塑也是。隨便克隆西方著名設計師的,又很拙劣。
當然一些很高級的裝備,也是粗糙的,比如飛機發動機和汽車發動機。還有某些引以為豪的中國製造。我使用某國產牌子手機,但它及它的售後服務給我的感受是廉價而粗糙。聽說這家公司又開始生產自行車了,不知怎樣。整個工業設計業缺乏工匠的機心。航班也是。這麼大的市場經濟國家,誤點率這麼高。不都是天氣原因。但人們早習以為常了。醫院的檔案管理,你去拿病歷,說好十個工作日後,有的就是拿不到。同時,很多可以隨便改的。如果你有熟人,就能做什麼都不排隊。
翻譯西方的作品,不少也馬馬虎虎。有的名作,看了原文和譯文,很失望。漏錯譯很多,更無原作的氣韻。譯方還振振有詞,說現在不是傅雷精彫細鑿的時代了,一天譯一萬字,很正常。我只能責怪自己落伍於時代。還有科普雜誌,有好幾種,大都是西方的克隆版,極個別中國人自己弄的,翻開一看,就不想再買下一本了。
利瑪竇四百年前曾感嘆中國文章的精緻,說它只用三言兩語,或更確切地說只用個把音節,就能表達出西方人用長篇累牘也闡釋不清的東西。但現在不是了。文章像裹腳布,而且流行用大白話、土話、俚語,屌絲氣,還以為豪,稱作「接地氣」。漢語的典雅精緻,貴族氣質,幾乎沒有了。還有就是抄襲,隨隨便便就抄襲,而且理直氣壯,光天化日。
所以,中國經濟崛起了,但國格沒有上來,品味沒有上來。這在世界大國崛起的歷史上,是常見的嗎?中國曾經的精美,那詩經一樣,那陶瓷一樣,把所有極致都抵達了的,到哪裡去了?為什麼這樣?我苦思不得其解。
陳楸帆有一篇《鼠年》,寫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就去參加滅鼠大軍。未來轉基因的老鼠氾濫。這些學生兵可以隨便死。自己不小心死掉,或被殺死。鼠群中誕生了宗教信仰,但人沒有。粗糙地來,粗糙地去。小說喻示了全球化技術時代,文明及文化的斷裂。斷裂後很難恢復。另外,國家看上去強大了,但每個人都活得很難,很艱辛,只能是粗糙將就。
王晉康的《天父地母》,講中國人後裔為了在外星球生存,在教育方面,只學習物理、軍事等科學,而消滅了哲學、美學。這是很要命。中國的現代化開始了一百多年。洋務運動,傳教士,把電話電報電燈,還有蒸汽機等引入。直到今天,物質上跨越了,但沒有培育好精神。精神萎糜的表現就是形式感的喪失,不再追求美學趣味,後面是不再有情懷。另外,「不道德」的經濟學也要負責任。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這個經濟,一些官員那裡,是五年為期的,是任期經濟學。不需要審美,也不需要創造。同時可以不惜手段,製作出一個「拆遷世界」,粗糙,粗俗,粗鄙,粗暴,有時連虛偽都不講。權力的崇拜則讓生命變得渺小而無謂,像塵土一樣,最後連名字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