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5年07月05日訊】6月28日,中國國家審計署公布的土地審計報告顯示,由地方政府負責償還的債務中,需在今年償還的金額高達1.86萬億元。面對巨額的地方債務,地方政府的還債能力卻在下滑,想辦法融資無疑成為重要出路。
其中一個辦法就是刺激樓市,同樣是在6月下旬,西安、蘭州以及青海、河南等地紛紛出臺樓市新政,繼續刺激當地購房需求,救市衝動表露無疑。其中,西安將公積金首付比例降至二成、購買90平米以上大戶型可落戶,業內坦承「救市尺度超出預期」。
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分析,今年地方救市不僅與土地財政有關,還與地方債的還款壓力過大關係密切。地方債中有近一半債務與房地產和土地相關,因為目前地方融資平臺基本都以土地為抵押,或以土地收入作為還款承諾,但今年不少地方政府卻陷入「賣地難」的困境。
據中原地產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百強城市的土地出讓金總額為7,021億元,同比下降35.5%。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在地方債務結構中,用土地出讓金還債或承諾還債佔比較大,因此如果樓市成交低迷,開發商投資放緩,土地成交遇冷,那麼地方政府就面臨巨大的償債壓力。
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6月28日的審計報告中披露,今年上半年有1/3的地方政府綜合財力出現下降,個別地區債務償還出現困難。正因如此,樓市的低迷已讓地方政府心焦不已,而成交量明顯下降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救樓市的動作尤其頻繁。
為緩解地方償債壓力,今年3月份財政部下達了1萬億元的地方債置換存量債務額度;5月末下達了第二批1萬億元的置換額度。然而地方債務置換仍然治標不治本。對很多省市來說,如果總是借新還舊,每年的利息也是一筆巨額支出。
地方政府另一個方法就包裝PPP(政府私營合作)項目。在一些西部省份,區級政府與金融機構合作成立PPP基金,進行一些土地一級開發的項目。這更像是地方政府的融資工具,而不是PPP基金。因為它的內容主要是土地一級開發,其中大量工作都是土地的征地、拆遷和整理,而這些工作很難設計成PPP項目。
所謂PPP,是指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關係,但在中國,大量國有企業的存在,使得業界一直爭議,這些國有企業是否屬於社會資本。如果交易對手是地方政府與自己控制的平臺公司,風險分配是在「親爹」和「親兒子」之間進行,那這種分配就變得有名無實。一旦社會資本出現問題,還是得政府方面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