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只知道朱元璋從一個乞丐好不容易爬上了皇帝高位,也知道他是我國歷史上懲治貪污腐敗最嚴的一位皇帝,殊不知他還是現在廉政建設所提倡的「四菜一湯」的首創者。當然,我國厲行節約的古代先賢並非朱元璋一人。
朱元璋的「四菜一湯」
根據南京坊間的流傳,朱元璋自從當了皇帝以後,那些達官貴人,整天花天酒地,奢侈靡費。而老百姓的生活卻並不好過,怨聲載道。朱元璋知道以後,決心整治這種不正之風。當時適逢馬皇后(俗稱馬大腳)過生日,照例高官權貴都要前來祝賀。等到百官來齊後,朱元璋吩咐上菜。菜餚擺上了桌,並非是什麼山珍海味,雞鴨魚肉,而是簡單樸素的:炒蘿蔔、炒韭菜、兩碗炒青菜和一碗蔥花豆腐湯,竟是標標準準的「四菜一湯」。就如朱元璋故鄉鳳陽關於四菜一湯歌謠概括的那樣:
皇帝請客,四菜一湯,
蘿蔔韭菜,著實甜香;
小蔥豆腐,意義深長;
一清二白,貪官心慌。
當時吃慣了「山珍海味」的文武百官,見此情景,頗感不解。於是,朱元璋就耐心解釋:「蘿蔔上了街,藥店無買賣」,「韭菜青又青,長治久安定人心」,「兩碗青菜一樣香,兩袖清風好丞相」,「小蔥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潔如日月」。最後,朱元璋當眾宣布:今後眾卿請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湯」,這次皇后的壽宴即是榜樣,誰若違反,嚴懲不貸。那些官員們聽了朱元璋的一番言辭,明白了他的用意,無不誠惶誠恐,連連稱是,不敢再肆無忌憚,大吃大喝。要知道,在那個時候,誰要是違背了皇帝的意志,那可是死路一條,甚至滿門抄斬。
陶侃收集木屑
厲行節約的古代先賢並非朱元璋一人。據《世說新語·政事》載,東晉大臣陶侃勤於政事,品性簡樸。他在任荊州刺史時,命令負責造船的官員把鋸下的木屑全部收集起來,人們都不明白這樣做的用意。後來,農曆正月初一集會,正值雪後初晴,處理政事的廳堂前,除雪後仍然潮濕,於是用木屑覆蓋,人們進出無礙。官衙使用竹子時,陶侃命令把不用的竹根收集起來,堆積如山。後來,桓溫討伐蜀地,裝備船隻,都用竹根削成竹籤。
吳隱之簡樸辦喜事
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做官後,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準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只住在幾間茅草房裡。後來,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一定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謝石將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僕人牽著一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麼一點籌辦的樣子都沒有?」僕人皺著眉說:「別提了,我家主人太過節儉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準備。我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你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管家感嘆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郭子儀省紙
唐代大將郭子儀經常讓人把書皮上多餘的紙裁下來,日積月累地攢著。至於公文什麼的,看完了也都收集起來,裝訂好,讓官吏翻過來繼續使用。
精打細算的蘇軾
北宋大文豪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前後做了四十多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畫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十二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三十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准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裡,以備意外之需。
留清白給子孫的徐勉
南梁時代,徐勉擔當中書令要職。為政清廉,不營產業,家裡一點積蓄也沒有。朝廷發給他的俸祿,他也常常分發給家族中的貧窮者。看到徐家生活拮据,他身邊的人為之擔憂。有一天,與他私交較深的幾位一同向他進言說:「您一點積蓄也沒有,百年之後,也得為兒孫們考慮考慮呀……」徐勉回答說:「別人做高官留給子孫以金銀財寶,但是我認為留給子孫以清白比金銀財寶還厚重。我死之後,如果兒孫們有本事,就能自立自強;如果沒本事,我即使留下產業,也早晚會落入他人之手。」進言的幾位被他說得連連點頭稱是。
徐勉當官常常不在家,他多次以書信方式教育子女。有幾次他寫信給兒子徐崧說:「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貧素。至於產業之事,所未嘗言,非值不經營而已……古人所謂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而且,徐勉身教重於言教。有一次朝中某人帶厚禮見徐勉求陞官,徐勉拒賄,並對來人說:「今夕只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來人想陞官的話始終未敢出口。
牢記慈母訓的寇准
宋代寇准自幼喪父,家境貧寒,全靠母親織布度日。寇母常常在深夜一邊紡紗一邊教寇准讀書,督導寇准苦學成才。後寇准上京應考,得中進士。喜訊傳到家裡,寇母已身患重病。臨終前,她將親手畫好的一幅畫交給老僕劉媽說:「日後寇准做官,如果有錯處,你就把這幅畫給他看。」
後來,寇准做了宰相。一次,為慶賀生日,大擺筵席,準備宴請群僚。劉媽認為時機到了,便把畫交給寇准。寇准展開一看,見是一幅《寒窗課子圖》。畫上有首詩:
孤燈課讀苦含辛,望爾修身為萬民;
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
寇准再三拜讀,淚如泉湧。於是撤去壽宴,辭退所有壽禮。從此專心料理政事,成為宋朝一位有名的賢相。
「勤」「儉」兩字不能分家
在民間,有這麼一個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飢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字去做。」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穀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裡就沒有一點餘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雲外。他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穫的糧食就不多。儘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 「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節約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古往今來,我國名人、偉人節儉的故事不勝枚舉。姑且對於這些傳說的真假不去妄加評論,真相也很難考證,但至少可以說明,老百姓希望官員們清正廉潔的願望是強烈的。朱元璋倡導的「四菜一湯」在坊間廣為流傳,無疑是老百姓歷來看不慣官員的胡作非為、花天酒地,認為朱元璋是貧苦出身,可能會體恤民間的艱難,反對官場的奢侈腐敗,寄希望於這位平民出身的帝王,能夠整肅吏事,節約政府成本。朱元璋「四菜一湯」傳說的真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傳說代表著老百姓的美好願望和呼聲,希望能在我們這個國家長久地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