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看重養老,卻又無力養老的原因何在?(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5年12月10日訊】註:重發2年前的舊文。兩年過去了,養老金入不敷出成了現實,延退成了現實。
鑒於最近專家教授頻繁出洞,就養老問題發表各種奇思妙想,比如清華大學的楊燕綏教授的「十五年義工論」,國務院也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可見「養老」已成了當下中國火燒眉毛的緊迫問題。
為什麼中國人無力養老?有必要正本清源,以正視聽。
首先要矯正一個流傳甚廣的謬論,中國人無力養老,主要是因為老人佔人口比例上升,年輕人減少,沒有足夠的勞動人口來供養老年人。
佔人口比例上升?沒有足夠的勞動人口來供養?這是說退休老人麼?這特麼是說公務員好不好?現在的公務員佔人口比例是歷朝歷代以來最高的,所消耗的資源佔國民收入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好像也沒有專家學者跳出來大聲疾呼太多了供養不了。不但供養了高比例的公務員,而且這些公務員的生活水平也是有史以來最高的。這還是正常情況,不算貪腐造成的額外負擔。養一個公務員得養多少老人了?為什麼公務員佔人口的比例上升就沒事,老人佔人口比例上升就叫苦連天了呢?
稍加思索即可知,所謂的老人佔人口比例過大的問題是個偽問題,與經濟發展的事實不符。實際上,如果經濟持續發展,真正從事勞動的人口總是在持續下降,也就是說,全社會只需要越來越少的勞動人口(或勞動時間)就可以創造出足夠所有人使用的財富。青少年的受教育年限越來越長,婦女可以在家當全職主婦,官員可以越來越多,上班的人每週只工作5天每天7小時甚至更少,但偏偏老人退休就不行?勞動力減少除非引發了社會經濟的全面倒退,那才會產生養老問題,但那不僅僅是養老,而成為了每個人都面臨的問題。
何況,公務員純粹不創造財富靠人養,老人是真的靠別人來養麼?老人為什麼不能從自己年輕工作時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以供退休之用?中國人到退休時,一般已勞動了3,40年,3,40年的全職工作不能積累出足夠的養老費用?假設年輕人能夠供養老人,那麼如果免除了他們的這種義務,他們為何不能拿這筆錢來為自己養老?換言之,如果一個人無力為自己養老,他又為何能為別人養老?
顯然,有什麼事情不對了,誰動了你的乳酪?
一、計畫經濟的惡果
實行計畫經濟,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把幾乎所有的私有財產包括生產資料、甚至生活資料收歸國有。相應的,國家明示和默示地承諾,全體國民的生活、工作、教育、醫療當然也包括養老由國家承擔。注意,這裡並不討論將財產收歸國有的法律性質,而是從事實上而言,國家做出了也必然應該做出這樣的承諾。
這一承諾至今仍應有效,全體國民仍有權向國家索取生活保障,包括農民。因為收歸國有而形成的國有資產,至今未曾返還國民,也未就這麼多年因其沒收行為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那麼,它所承諾的義務仍未免除。(注意與福利國家相區別,福利國家是基於社會契約的合意要求國家提供保障,然後以收稅進行再分配。而中國的社會保障問題與國民的意願無關,是政府強制性無償性剝奪了大部分社會財富所產生的邏輯後果,是國民必然應得的一種非充分非自願的對價。)
農民首先也是國民,也和其他國民一樣基於財產被國有化而有權要求國家保障;其次,雖然農民以包產到戶的方式獲得了基於土地的某種財產權,但這並不是所有權,而是一種受到極大限制的「租用權」或「使用權」。國家並未向農民返還土地這一最主要的財產,而是作為壟斷土地的唯一所有者(忘掉集體所有制吧!誰是真正的支配者,誰才是真正的所有者),故仍對農民負有義務。
需明確的是,國有資產是對全體國民負有義務,而不是僅僅針對國有企業的職工。也就是說,國企不能僅僅解決了自家員工的養老問題就萬事大吉。
毫無疑問,這是國有資產無法承受之重。
計畫經濟注定了低效率。一方面,生產資料公有制使得經濟核算不可能,因此無法正確地配置資源,造成大量的不當投資;另一方面,吃大鍋飯必然會人浮於事,懶惰和浪費不可避免。即使在經濟體制改革之後,國企仍未能擺脫整體低效的困境,某些國企的表面盈利來自於強制性的壟斷地位,實際上還需要財政補貼、股民融資,以及以犧牲消費者的福利為代價。(可參見拙文「壟斷者的價格問題」)
因此,國家沒收了國民的財產,卻注定無法為國民提供足夠的保障。到最後,計畫經濟崩潰,國家除了佔有天量的國有資產外,還需要從市場經濟的利潤中徵收大量稅款來彌補財政收入的不足。國家放棄了其承諾的大部分責任,剩下的一小部分與穩定統治相關的人員以「體制內」的形式繼續得到保障,由財政供養。
二、通貨膨脹的掠奪
計畫經濟是養老問題的源頭,而通貨膨脹是養老的頭號敵人。這意味著無論你如何勤勞、如何努力,辛辛苦苦積攢的財富都可能在不可思議的通貨膨脹中化為烏有。
為什麼我們可以存錢買車、上學、旅遊或交首付,偏偏不能存錢養老?因為養老是2,30年後的事。要想知道2,30年後的物價水平,不妨回過頭去看看2,30年前的物價水平。還不說過去的2,30年有相當長一段時間通貨膨脹率很低,大規模的貨幣超發也就是近6,7年的事。10年前,在四川一個月生活費300元足矣,現在則3000元都打不住,10年後,20年後呢?幾乎不敢想像。
貨幣是什麼?是未來將要兌付為實物或服務的期權,而通貨膨脹實質是賴賬,是對持有貨幣的人(債權人)的隱形掠奪。如果沒有通貨膨脹,今天我們買2元錢一斤的大米,為什麼我不能把這筆錢放到30年後同樣買大米?今天2000元租房子,為什麼不能存到30年後租房子?除非社會倒退,經濟大滑坡,人均佔有的生存資源大幅度下降。但那樣的話,如前所述,就不僅僅是養老的問題了,而是整個社會的大危機。
不用貨幣的形式可看得更清楚,我們在今天省吃儉用,為未來養老積攢下各種期權的契約(而不是貨幣)。比如30年後的一月份,我可拿著憑證到某家公司提取大米若干、麵粉若干、蔬菜若干,在另外一家公司得到租房一套,第三家公司則提供衣服鞋襪。這些未來的債權都可以折現為今天的價格,我們完全能夠用今天的財產換到明天的商品。
有人說以後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力資源貴了,老人所需要的人工服務價格也將上漲,讓老人無力支付,而需要兒女無償地提供這種服務,這是不能用貨幣來衡量的,所以不能以儲蓄來解決。但這種理由也似是而非:
1.隨著科技的進步,家庭生活中需要的人力服務是越來越少,而不是越來越多。現在還有人挑水洗衣嗎?還有人劈柴燒火嗎?2,30年後,請不起活人,還請不起機器人嗎?
2.不管未來人工服務價格是否上漲,都能在今天以期權的方式購買,只是價格高低問題而已,那麼為什麼不能以儲蓄貨幣(本質上是期權)來解決?
3.讓兒女來侍候自家老人,真的就是無償的不需要付費的嗎?顯然不是,除非兒女自身就沒有工作,機會成本很低,但那樣的話,誰又來養這些無所事事的兒女呢?如果兒女在工作,自己侍候老人(而不是購買商品化的人力服務),必然有機會成本,這種成本需要有人承擔。如果是兒女自己承擔,那就回到最初的問題,能為別人養老提供資源,為什麼不能為自己養老提供資源?如果老人承擔,那為什麼不直接從市場購買服務?現代的社會,還有多少人能做到事必躬親地服侍自家老人?
4.如果不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只要經濟水平發展,社會總財富增加,人工服務雖然會漲價,但別的東西會降價。養老所需要的綜合性資源的總體價格(吃穿住行醫療保健休閑等)會下降而不是上升,養老所需要的貨幣總量會下降而不是上升。養老所需要的少量人工服務可以從別的商品中節省下的貨幣支付。
通貨膨脹之所以對養老影響巨大,是因為養老的資源主要依賴於儲蓄和幾乎固定數額的定期養老金,而這種不能隨通貨膨脹率同步上漲的財產將會嚴重縮水,無法購買到應得的商品。從來退休老人都是通貨膨脹的最大受害者。
通貨膨脹唯一的原因是政府壟斷了貨幣發行和銀行體系(羅斯巴德和哈耶克已經證明了自由銀行制度不可能產生信用擴張和通貨膨脹,參見《銀行的秘密》和《貨幣的非國家化》),而世界各國的政府都持續進行著通貨膨脹,因此養老問題就成為了世界難題。
在正常的市場經濟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果會體現在企業的股價和分紅上,將養老金投入股市,以基金的方式購買一攬子股票,共享經濟發展帶來的收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禦通貨膨脹。但是,中國畸形的股市,圈錢是最大的目的,有付出無回報,養老金入市,形如肉包子打狗,由此斷絕了抵抗通脹的主要途徑。
三、強制儲蓄的侵佔
雙軌制的成因是因為國家無力以國有資產保障全體國民的生活,因此將大部分人拋出了體制外自謀出路。本來這部分人雖然吃了虧,也可以以自己願意的方式安排養老,國家卻又以養老保險(強制儲蓄)的方式來橫加干預。
養老保險國家並沒有出錢,而是職工自己的工資的一部分被拿出來作為強制儲蓄(企業出的那部分養老保險其實也是職工工資的一部分,市場經濟下,企業既然能夠將之上繳國家,也就能夠直接發給職工)[i],國家作為儲蓄的保管人,承諾儲蓄人達到某一年齡時(如60歲)可按月領取退休金,這就是所謂的養老社會化。
而現在不斷放出風來,要延遲領取退休金,這反映出養老金虧空巨大。為什麼我自己存入的錢到時候竟然會取不出來?姑且不論通貨膨脹造成的實際購買力下降,管你印多少鈔票,但我原來存的錢總能還我吧?我交給你的紅彤彤的鈔票上哪裡去了?
社會養老金被侵佔以彌補財政開支,是壓垮養老這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為缺乏成本核算和財政約束,也就是說,花掉一萬億和十萬億都沒什麼太大區別,財政收入永遠都是不足的,國家必然想盡一切辦法找錢。國企壟斷經營、稅收、通貨膨脹、賣土地、罰款……種種手段,但沒有一項有侵佔養老金來得方便。養老金由國家強制保管,要到許多年以後才能支取,而這期間儲蓄人無法對這一部分原本屬於他自己的財產進行任何監督或支配。
更重要的是,養老金還在源源不斷地收進來。假如今年收了3萬億,只要兌付1萬億,那麼剩下的2萬億又沒有人能過問去向,保管人會真正地保管好這2萬億麼?用腳趾頭都能想出這答案。
現在唯一的問題是,假如明年只收得進2萬億,要兌付的成了3萬億,這缺口上哪裡去補?所以,必須保證每年收進的,要大於每年支出的金額。
那麼,能採取的辦法有:
1.交納比例不變的話,如果交納人數不變或減少,就需要不斷提高工資;
2.交納比例不變的話,如果工資不變,就需要增加交納的人數;
3.增加交納養老金佔工資的比例;
4.減少養老金的兌付,如延遲領取養老金。
專家們並不期待或者並不預計人均工資上漲的幅度能覆蓋養老金的虧空(即使經濟發展或通貨膨脹),增加交納養老金的比例的空間也相當有限,而多寄望於增加交納養老金的人數和直接減少養老金的兌付,於是炮製出種種理論,如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等等,來為增加年輕人負擔(要求家庭養老)和減少老人的養老金兌付(延遲領取養老金)等措施奠定「理論基礎」,放鬆計畫生育也只是基於這種功利性理由才提上了日程。
這就是中國養老問題的真相。
[i]這是基於勞動力供求不變的一種粗糙的說法。實際上,如果企業不為員工繳納養老金,那麼勞動力供求關係將改變,而在比原來更高的工資水平上達到新的平衡。原來上繳的養老保險部分將在企業和員工之間分配,但就業人數增加,失業減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来源:作者微博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