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5年12月28日訊】中國出版界過去幾年來出現過很多怪現象,有時候我們看到一些書,擺明是抄襲的作品,但照樣在市場上很好賣。
另外一種情況是虛構一些書出來。什麼叫虛構?一些書會標榜自己是《紐約時報》暢銷書,在全世界怎麼樣受到好評等等。你一看,是本翻譯的書,作者是一個洋人的名字,你再仔細查下去,原來這本書根本不存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也從來沒有這本書。
這書明明就是一個中國人寫的,卻假托一個外國人的名字,說它是翻譯回來的,還要假裝它頗受好評是本暢銷書。
現在這樣的情況好像已經減緩下來了,沒那麼惡劣了,但是又出現了另一種情況。市場上出現很多書,你找不到作者,找不到編者,只找到一個人,叫「編著」,編輯的編,著作的著。
「編著」是一個很奇怪的說法。一般有書寫編著,它應該在裡面有詳細的說明,什麼地方他是編什麼地方是寫;或者可能是一本書有很多個作者,而他是作者之一,甚至是最主要的作者,同時他又負責編輯這本書,這可以叫編著。
但今天的中國出版界,我們常常看到的「編著」是你不知道這本書到底是這個編著者親手寫的還是他到處拿人家的東西編過來的,而且即便是拿過來的,他也不說明,你不知道這些東西是哪裡來的。
在我看來,「編著」其實是一種逃避責任的做法,這種稱呼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態度。我今天就舉一個例子給大家,事實上我以前介紹過,我甚至還形容它是一本災難,就是這本曾經非常紅,有很多人關注的《貨幣戰爭》,編著是宋鴻兵,請注意,他不是作者,是編著者。
關於作者宋鴻兵,這本書的後面介紹說他是20世紀90年代赴美留學,但他學的不是金融,學的是信息工程和教育學,長期關注並研究美國歷史和世界金融史,曾經做過金融機構房地產方面的高級諮詢顧問,也做過一些與IT有關的東西。
這本書為什麼如此轟動呢?簡單地講它是一個陰謀論的故事,說原來從林肯總統遇刺、經濟大蕭條、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到東南亞經濟危機、日本的泡沫經濟爆破等等一系列事情其背後都是有陰謀的,而這個陰謀跟一個家族有關。
這個家族太厲害了,所以它能夠搞定大家,讓大家發現原來在操縱全球金融市場的都是他一個人、一個家族,這個家族就是有名的銀行家家族羅斯切爾德家族。
這樣的說法如果真成立的話那真是聞所未聞的震撼事件。原來我們全世界的金融秩序甚至政治大事,國際間的戰爭都是這麼一個銀行家的家族為了個人私利,為了壟斷財富,為了牟取暴利而搞出來的,甚至連美國聯邦儲備局也是他們的傀儡和玩偶。
這本書到最後指出所謂的「貨幣戰爭」即中國如果開放金融市場,就要跟這些大家族,這些貪婪的銀行家對著幹,這就是貨幣戰爭。而中國要怎麼樣才能確保「自身安全」呢?
他提出的想法很有意思,就是恢復金本位的貨幣制度,他認為現在社會為什麼會放棄金本位的貨幣制度也都是這些銀行家搞出來的陰謀。因為當貨幣沒有黃金或者白銀在背後支撐的時候就很容易被他們操縱,讓他們從中賺取暴利,進而吞吃我們老百姓的血汗錢,這就是整本書要講的事。
這本書暢銷後立刻產生了一個爭論,這些說法那麼奇怪都是哪兒來的呢?大家一查才發現,原來這本書居然有八成或七成是抄襲自一部記錄片的。
1995年美國有一部記錄片,叫做《The Money Master》,片長大約有幾小時,講的故事跟這本書裡的故事很接近,但是他沒有嘗試把這個陰謀全部歸結到一個家族身上。
當年這個記錄片出來時就很惹人非議了,很多人覺得那裡面的考據不夠充分,也不夠真實。而我們這本《貨幣戰爭》居然有七成到八成是照用那個記錄片的,甚至連裡面的註釋、引述也都是一一照用。這樣子一來,這本書你能說它是一本信得過的書嗎?
後來我發現很多網友說,你不能因為《貨幣戰爭》是抄襲就說它沒有價值。就算是抄襲,它抄的好,人家說的觀點如果是真的、對的,你管它抄襲不抄襲。
甚至還有人認為,像我們這種罵這本書是抄襲之作的人其實是想誣蔑它,是想掩飾這本書提出來的「真相」,說我們在轉移焦點,因為我們真正應該集中的焦點就是這本書裡面提到的這些「陰謀」到底是不是事實。
比如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不是這樣發起的,中國現在金融開放是不是會面對危機,而我們現在說這本書抄襲其本意是想掩蓋這些東西。
好,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麼研究這本書是否是抄襲這麼重要,這牽涉到態度的問題。你抄襲一本書,但是你可能怕人家說你抄襲,於是你說你是編著這本書。
你的態度是有問題的,這種態度會影響到我對你的信任,而且我馬上就會對這本書產生警覺,懷疑它裡面各種資料細節到底能不能夠支撐它提出的觀點。
很多讀者看到這本書時覺得簡直像看小說一樣刺激,結果就忘記了查考,查考他提出的這些觀點的背後有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
舉一個例子,本書開頭部分大概是作者自己寫的,不是抄的,他說羅斯切爾德家擁有多少財富是世界之謎,保守估計是50萬億美金。這個數字怎麼來的呢?後面有註釋,註釋寫它是引用自1962年的一本英文書,書上說在1850年的時候,估計這個家族擁有的財富大概是60億美金,中間通貨膨脹156倍,所以到了今天是50萬億美金。
請看,這就是問題所在:1856年的時候這個家族可能有相當於今天50萬億的錢,不是說今天。但這本書就這麼偷龍轉鳳,虛虛掩掩地讓你覺得他說的是今天羅斯切爾德家族有這麼多錢。如果你發現整本書充斥著諸如此類的細節時,它裡面提出來的東西怎麼能讓人信服呢?
事實上,關於《貨幣戰爭》,有兩點讓我覺得特別震驚。第一點是在這樣一本書裡,你可以看到作者對國際金融機構資本的資訊掌握甚至不及大學一年級學生對宏觀經濟學的認識,簡直是錯誤百出;第二,即便是這樣一本書,錯了那麼多,錯得那麼離譜,有很多違反常識的地方,但是它居然受到歡迎,成了暢銷書,這到底說明瞭什麼?
我們來看看他對美國歷史上一些美國中學教科書上都會講到的有名爭論所作出的令人極度驚訝的扭曲。
這裡面提到傑弗遜,美國的開國英雄。我曾經說過傑弗遜在美國「建國之父」這一群人裡面,其最大的特點是徹頭徹尾站在貧民那一邊,他強調個人自由不能夠被中央政府侵犯,所以他反對任何國家級和聯邦級中央政府權利的擴大。
但我們看看宋鴻兵這本《貨幣戰爭》,裡面引述了傑弗遜很有名的一段話,他說:「如果美國人民最終讓私有銀行控制了國家的貨幣發行,那麼這些銀行將先是通過通貨膨脹,然後是通貨緊縮,來剝奪人民的財產,直到有一天早晨當他們的孩子們一覺醒過來時,他們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家園和他們父輩曾經開拓過的土地。」
請注意,在《貨幣戰爭》裡面,傑弗遜是一個英雄,他反對美國這種聯邦儲備銀行,說這個聯邦儲備銀行完全是私人銀行,會侵犯大家的財產權利。
而事實卻不是這樣,傑弗遜只是不贊成有一個中央銀行,而不是反對私人銀行,他贊成各州有自己的銀行。當時跟傑弗遜勢不兩立的一個人物漢密爾頓,也是美國「建國之父」,漢密爾頓在這本書裡面被描繪成一個反面人物,因為他一直主張要建立美國聯邦儲備局。
聯邦儲備局在這本書裡被描繪成受一些私人銀行家擺佈來謀取暴力,把大家的血汗錢全部吞掉的一個可怕機構。本書首先暗示漢密爾頓受過羅斯切爾德家族的資助,這是真事,他反對傑弗遜的觀點,極力主張成立一個國家銀行,終於美國聯邦政府在當時成立了第一國家銀行。
這個國家銀行成立之後怎麼樣?書裡面有一句話說「漢密爾頓最終成為巨富」,這句話我覺得太誣蔑漢密爾頓了,漢密爾頓後來的確很有錢,但那是因為他結束了自己的官員生涯之後去當律師了,他賺的錢是他當律師賺回來的,跟這些私人銀行家沒有關係。
但這本書就用這麼簡單的一句話,用暗示的方法把漢密爾頓這個美國「建國之父」描繪成一個參與私人銀行家陰謀的陰謀家,搞了一個中央銀行出來,把大夥的錢滾進去然後也為自己賺到了錢。
接下來再看聯邦儲備局。我看過英國《金融時報》訪問宋鴻兵,宋鴻兵說他非常驚訝地發現原來聯邦儲備局居然是一個私人銀行。
由他這個「很驚訝」可見其經濟學知識淺薄到什麼程度,任何讀宏觀經濟學的人都應該瞭解中央銀行是怎麼一回事,而全世界眾多中央銀行裡面,很多人都覺得美國聯邦儲備局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甚至值得學習的做法。
它既是中央銀行又是私人銀行,它是私人的,目的在於要擺脫國家對它的干預,之所以想擺脫是因為有時候政府會為了短期的理由多發行一些貨幣。
如果把中央銀行變成一個私人銀行的話,它就跟政府保持了相對的距離,意味著它有獨立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不受政府短期政治目的的影響,這就是它成為私人銀行的理由。
說到所謂「私人銀行」,請注意,本書又犯了一個大錯誤,書裡描述「聯邦儲備局是私人銀行,這是一個純粹的私有機構,這些股東直接就可以在裡面牟利了」。
各位請上網查一查,任何一個關於聯邦儲備局的網頁都會告訴大家:沒錯,聯邦儲備局每年有兩百億美金的紅利,但它大部分的盈利都要上交給美國財政部,而不是落到私人手中。
至於那些股東,只能夠分到6%的區區毛利。它的股票是私人銀行擁有,但這些股票一不能出售,二不能轉讓,三不能抵押。對很多私人銀行來講,加入聯邦儲備局成為它的股東基本只有義務,沒有權利,沒什麼好處的。所以美國曾經出現過很多私人銀行家想盡辦法退出聯邦儲備局股東的行列。
這本書之所以受歡迎,也反映了我們國家現在為什麼會流行這種「陰謀論」,其背後是有原因的。第一是我們的無知,第二是我們的恐懼,我們總是對無知的東西感到恐懼。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