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到底在哪?(圖)

發表:2016-01-06 07: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圖片來源:Pixabay)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裡沒有俗世的紛擾、沒有壓迫與是非,有的只是自給自足、人人和樂的環境。讓人痴迷讓人陶醉的佳境,是一個放鬆身心的地方。現實中,有世外桃源嗎?如果有,那究竟在哪裡?實際的景象又是如何呢?現在就讓我們來猜想一下吧!

歷史學家劉自齊於《〈桃花源記〉與湘西苗族》中表示,陶淵明所描述的,那幅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勞動、平等自由的美好社會生活圖景,並非憑空虛構,也不是幻想的再創造,而是切切實實地對當時居住在武陵地區的苗族社會生活的寫真。目前,相關推測有兩種。

推測一、常德「桃花源」

今湖南常德桃園縣西南的沅水河畔,有一處由桃花山、桃源山和桃花湖構成的風景勝地。這裡有一條名叫桃花溪的小溪,潺潺溪水源於桃花山,匯於沅水。兩岸桃花成林,花開時節,紅霞如雲,落英繽紛。據說,這就是武陵漁夫前往桃花源時所遇到的小溪和桃花林。沿著小溪溯流而行,穿過「瓊林橋」,經過「桃花潭」,便來到一個稱作「秦人洞」的古山洞口。進入山洞,「初極狹,才通人」,走出山洞,天地「豁然開朗」:一幅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古樸、純真、自然、清新的畫卷展現在人們眼前,這裡就是令人嚮往不已的人間仙境「秦人村」。

常德市,古稱林沅縣,隋代改名武陵縣,直到1911年才改稱常德。從東漢至唐代的數百年間,這裡是武陵郡的郡治所在地。桃源,古稱沅南,歷來是武陵郡所轄的屬縣之一。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既已言明「武陵」,而沅水河畔又與陶淵明筆下的景物如此吻合,所以,許多人認為,「桃花源」的創作原型就在這裡。

推測二、歙縣「桃花源」

近年來,根據古代史料和實地考證,今黃山市歙縣,是古新安郡境內最西邊的一個縣,與陶淵明曾祖父陶侃的原籍鄱陽郡交界。據古方志記載,歙縣南境有座武陵嶺,嶺下有個武陵村,村人以捕魚為生。附近有條小溪,即陶淵明在《蠟日》詩中提到的「章水」。沿章水上行,一處處桃林夾岸而生。水源盡頭的峭壁上有個山洞,稱作「桃源洞」。此洞雖於幾十年前修筑公路時被毀,但從前的石刻仍保留至今。穿過山洞,是一處豁然開朗的山間盆地。那裡土地平曠,到處是良田、美池、桑竹、小橋、流水、人家。

雖然1500年過去了,景物依然與《桃花源記》相似。這塊盆地,歷來被人稱作「舊秦村」、「桃花源」。傳說詩仙李白曾遊歷至此,賦詩「歙縣小桃源,煙霞百裡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以讚之。



責任編輯:雪泥鴻爪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