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司債務狀況不容樂觀。(網路資料圖片)
【看中國2016年01月31日訊】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1月29號刊登評論說,需求低迷、價格疲弱以及高槓桿削弱中國實力最強企業的活力,令中國的巨額公司債券的違約風險升至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數家國際金融分析機構已將更多中國公司列入評級下調觀察名單。
標普亞太區首席評級官李國宜(Christopher Lee)表示,該機構列入觀察名單的中國企業數量佔到其評級的所有中國企業的15%,這是自2008年以來最高的比例,幾乎是一年前8%的兩倍。李國宜表示:「信貸質量在過去四周裡進一步惡化。我估計,擁有負面評級前景的中國企業比例將會升至18%。我們認為中國企業的評級和前景在今年剩餘時間還會進一步承壓。」
惠譽(Fitch)本週將更多的中國企業列入了評級下調觀察名單,從而使得該名單上的中國企業數量佔其評級的107家非金融中國企業的比例從2015年1月的7.4%升至12%。類似趨勢在穆迪(Moody's)也體現得非常明顯。
文章說,中國大陸目前發行了大約15萬億美元的公司債券,相當於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45%。中國政府明白,如果出現一波違約潮就會引發金融危機。得益於中國經濟充足的流動性,以及官方大力阻止企業破產,以往中國的債券違約水平按國際標準來說並不高。不過,中國官員近期多次提出,將在今後3年基本解決那些佔有資源,卻很少甚至沒有創造價值的「殭屍企業」的問題。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張毅表示,有必要用今天的「小震」化解未來的「大震」。這類言論提升了今年債務違約案例增長將會得到中國政府默許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金屬、採礦、房地產、交通和建築原材料等領域。這些公司中有許多已經負債纍纍。中國200強企業中槓桿程度最高的30家企業的債務相當於它們年收入總額的21倍。
談到中國公司的巨額債務違約風險問題,現在美國的中國學者程曉農認為:
「在中國投資很多的,或者與在中國的外企關聯密切的投行機構,現在他們最怕的是中國經濟出大問題,那也意味著他們跟著出大問題。《金融時報》的這個分析,體現的其實是國際金融界對自己被中國金融危機拖下水的恐懼。但我想說的是,這個恐懼其實早就存在,只是他們一直當鴕鳥,不願意面對而已。」
評論說,在中國,銀行對放貸日益謹慎,債券市場讓境況不佳的企業得以再融資。去年12月,中國債券發行量同比增長1,695%,達2,120億元人民幣。有跡象表明,中國金融市場特有的寬容可能變得趨於嚴厲。中國國內評級AA的債券的平均收益率在過去幾週從一年前的4%升至約4.6%,揭示人們對風險較高發行業的興趣下降。一些觀察人士表示,中國今年別無選擇,只能讓那些無可救藥的殭屍企業破產,對債券和銀行貸款違約。這些殭屍企業主要集中於煤炭行業,不僅已無力支付固定成本,也已無力支付可變成本。
程曉農指出,在中國,產能過剩的「殭屍企業」無法償還債務,同時多年來很多地方政府假借空殼公司發行大量債券融資,開發房地產。如今房地產泡沫破裂後,這些官方空殼公司的債務也難以償還。
「支撐過去這些年房地產開發的這些債完蛋的結果就是,債券賣給銀行了,銀行出現巨額的壞賬,或者是債券最後以理財產品的形式賣給老百姓了,然後地方政府賴帳不還了,讓老百姓每戶幾十萬的資金泡湯了。無論哪一種形式,中國政府都很難承受,但是又不得不承受。」
評論說,如果中國國內債券市場出現違約潮,投資者可能會加倍努力設法將資金轉移到海外,加劇資本外流規模。有分析師認為,到了決定是否讓國有企業或影子金融產品破產的時候,中國當局可能會「臨陣退縮」,因為擔心會對就業、經濟活動和家庭信心產生連鎖影響,這種擔心不僅支撐了現有的債務架構,還鼓勵了更多的借貸,以及在地方政府的默許下過剩產能的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