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卡病毒疫情嚴重的巴西自去年10月開始,至少出現約3500疑似小腦症病例。
近來在巴西,患上先天性「小頭畸形症」的巴西嬰兒卻逐漸增多,2014年時染病的案例還不到150起,但自2015年10月開始,卻已超過3893起案例了!
原因:跟蚊子傳播「茲卡病毒」有關
當地衛生部門發現這一兩年疾病劇增的原因恐跟蚊子有密切關係。那是因為蚊子會傳播「茲卡病毒」(Zika),當孕婦被叮咬染上病毒時就會垂直傳染給腹中的胎兒,導致孩子一出生就患有小頭畸形症。
「茲卡病毒」已入侵30國家
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自2015年下半年起於中南美洲快速擴散,迄今未見趨緩,截至目前全球已至少30個國家傳出流行疫情。臺灣目前已1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個案。
世界衛生組織已宣布全球公衛進入緊急狀態,呼籲各國注意不要讓疫情擴大,專家判斷威脅性很可能更勝伊波拉病毒。
「小頭畸形症」不但大腦功能會受損,甚至容易早逝。
小頭畸形症
「小頭畸形症」(Microcephaly)是種罕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染病的患者頭圍比一般人小很多,不但大腦功能會受損,甚至容易早逝。孕婦只是被蚊子咬一口,生下來的寶寶卻變成這樣,可怕的病毒!
當地衛生部官員表示,大多數小頭畸形的病例仍集中在巴西貧困的東北部地區,但里約熱內盧和聖保羅所處的已開發東南部,是第2個情況最嚴重地區。孕婦只是被蚊子咬一口,生下來的寶寶卻變成這樣,可怕的病毒!目前茲卡病毒除了蚊蟲叮咬,美國一案例已確定會透過性行為傳染,呼籲民眾要注意,暫時不要前往疫區。
1、什麼是茲卡病毒(Zika virus)?
茲卡病毒在1947年從烏干達卡森林獼猴體內分離出來。
茲卡病毒為黃病毒的一種,最早在1947年從烏干達卡森林獼猴體內分離出來,1952年在烏干達與坦尚尼亞發現人類病例,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群聚疫情,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目前在中非、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記錄。
2、如何傳染?
茲卡病毒的帶原者埃及斑蚊。(圖:維基百科)
茲卡病毒主要由帶有茲卡病毒的蚊子傳播,約3至7天的潛伏期後,開始發病,孕婦可能在懷孕或生產過程中傳染給胎兒,另外,也有案例報告顯示茲卡病毒可以透過性行為傳染。臺灣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這些蚊子的特徵都是身體是黑色的,腳上有白斑。
埃及斑蚊的胸部兩側具有一對似七弦琴的縱線及中間一對黃色的縱線,喜歡棲息於室內的人工容器或是人為所造成積水的地方;白線斑蚊則是中胸楯板部位中間,有一條白色且明顯的縱紋,比較喜歡棲息於室外。一天叮咬人的高峰期約在日出後的1-2小時及日落前的2-3小時。
3、誰有感染風險?
前往或居住在疫情區的民眾,指要尚未感染者皆有風險。目前疾管署已將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旅遊疫情建議至警示,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與馬爾地夫,目前已有移入病例傳入,旅遊建議提升為注意。
4、怎麼預防?
主要預防辦法就是避免蚊蟲叮。
茲卡病毒目前尚無疫苗或藥物治療,主要預防辦法就是避免蚊蟲叮咬,疫情區可用防蚊液(含有DEET、picaridin、IR353、檸檬桉精油或含有para-menthane-diol者)平時應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以及使用紗窗紗門隔絕蚊蟲。
5、感染症狀?
常見症狀有頭痛、發燒、斑丘疹、關節疼痛及結膜炎(紅眼)等。
常見症狀有頭痛、發燒、斑丘疹、關節疼痛及結膜炎(紅眼)等,有時也有肌肉酸痛及後眼窩痛的症狀發生,與登革熱相比症狀輕微,目前沒有重症的病例報導。
6、若不幸感染怎麼辦?
治療通常在感染後一週就可自行痊癒。(以上皆為網路圖片)
採取支持性療法,要充分休息、補充足夠水分避免脫水及服用類似乙酰胺酚(acetaminophen)的解熱鎮痛劑來緩解發燒與疼痛等不適,但不可阿斯匹靈或其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治療通常在感染後一週左右就可自行痊癒,但如有疫區的旅遊史,要與醫師詳述。
7、孕婦感染會怎樣?
目前懷疑小頭畸形症新生兒與母體感染茲卡病毒有關,目前仍未有研究證實,但仍需做好防範。
8、懷孕和哺乳的媽媽可以使用防蚊液嗎?
可以選擇經美國環境保護署(EPA)註冊的防蚊液,遵照標籤說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