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是清代第一大才子,曾兩任御史,三任禮部尚書,並當過短時期的兵部尚書,最後以內閣協辦大學士(副宰相)辭世。他從為人的立身行事出發,寫有一首《戒後》詩,中有四個「莫」字,所以也可以叫《四莫》詩,做為對兒孫的告誡和囑咐。詩云:
貧莫斷書香。
富莫入鹽行。
賤莫作奴役。
貴莫貪賄贓。
紀曉嵐認為,即使再窮,也要讀書。只有讀書才能保持高貴的品格,是通向富貴的正路。富了也不要做坑人害己之事。在清代,管理鹽務,最易撈錢。既可摻水摻雜,又可敲榨勒索,所以說「富莫入鹽行。」
「賤莫作奴役」:紀曉嵐認為,做奴役地位最低,做事必須不分是非黑白的遵從,失去了獨立的人格,貧賤也不要做奴役。
「貴莫貪賄贓」:紀曉嵐為官五十年,官職屢升,權高位顯,從不索賄。
紀曉嵐的弟子陸平泉到貴州做官,致書向紀曉嵐問安,並致歉因路遠無法送禮物。紀曉嵐接信後,回詩一首:
一札迢迢自日南,
只將倰刺貯空函。
老夫得此心原喜,
知汝居官定不貪。
意思是說:一封信函千里迢迢來自南方,只有一張長長的文字信紙裝在空函裡。老夫我得到這封信心中原本就十分歡喜,因為知道你當官一定不貪。
紀曉嵐有天眼
紀曉嵐生於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十五日午時,當時取名「昀」,取字「曉嵐、春帆」,自幼聰明過人,博聞強識。紀曉嵐入朝做官時領修了《四庫全書》,退休後又用了十年的時間著作了《閱微草堂筆記》。紀曉嵐六十九歲時,在《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作了如下一段記述——
「余四五歲時,夜中能見物,與晝無異。七八歲後,漸昏閽。十歲後,遂全無睹。或夜半睡醒,偶爾能見,片刻則如故,十六七歲後以至今,則一兩年或一見。如電光石火,彈指即過。蓋嗜飯日增,則神明日滅耳。」
意思是說:紀曉嵐在四五歲時,不點燈火,能在黑暗中看清物件,與白天沒什麼差別。七八歲後,漸漸看不清了。十歲後就全都看不到了。有的時候半夜睡醒,偶爾還能看見,只有片刻像原來那樣,十六七歲後直到現在,一兩年能看見一次。就像電光石火那樣,彈指間就過去了。大概是隨著時日增長,飯吃得越多,神明就越不顯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