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做人要內方外圓,就像鵝卵石那樣,什麼時候被磨平了,人才真正成熟了。其實,這樣的人是變得世故圓滑了。上善若水,做人不能當鵝卵石,但可以學習水的品質。水可以是靜靜流淌的淙淙小溪,也可以是波瀾壯闊的大江大河。以至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三國演義》中,張飛性子急躁,稍不如意,就對部下出氣。酒後更加肆無忌憚,動輒鞭打部下,遷怒於人,好逞威風。終於自食其果,被部將所殺。關羽則恰恰相反,但他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便是「驕」,他看不起屢建功勛的老將黃忠,聲稱「不與老兵同列」。他看不起吳主孫權,對孫權為子求婚,他不允:「吾虎女焉能配汝犬子!」他看不起同僚糜芳、士林,聲稱要同他們算賬。他更看不起東吳年輕將領陸遜,呼之為:「小兒」。甚至軍師諸葛亮,一開始他也並不心服。
關羽、張飛是何等人物,一個自視甚高,一個暴躁難馴,而劉備居然能同關張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且又能使他們於稠人廣座之地侍立終日,不忘君臣之禮。至於三顧茅廬,歷來被後世傳為美談,從中反映出劉備禮賢下士的王者風範。劉備取天下純以寬厚,處事則「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大抵劉備能得部下死力,而卒成帝王之業,不可謂與此無關。
有民謠稱:「劉備哭出了江山」。從桃園結義感念而哭,到三顧茅廬跪地泣告、「淚沾袍袖,衣襟盡濕」,哭子龍,哭徐庶,哭新野百姓……劉備感動了文臣武將,浴血奮戰,終身不渝;感動了百姓,舍家舍命,苦苦相隨。昔日兄弟張飛關羽俱亡時,劉備「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淚濕衣襟,斑斑成血」,決意替關張二弟報仇,置社稷於不顧,親率數十萬大軍伐吳,甘冒矢石之危,以至兵敗猇亭,哭出一個「義」字。
劉備志在天下,卻能常懷一顆謙卑之心,與張飛、關羽截然不同,對權貴不卑不亢,對部屬情同兄弟手足,愛民如子。有人認為,劉備乃草芥庶民,織席販履為生,完全憑數十年東征西討,終至稱王稱孤,與早已割據坐大的吳魏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平心而論,不能不說劉備是真正的英雄。
太公曰:「懦必壽昌,勇必夭亡。」老子曰:「君子為善若水,擁之可以在山,激之可以過顙,能方能圓,委曲隨形。故君子能柔而不弱,能強而不剛,如水之性也。天下柔弱莫過於水,是以柔弱勝剛強。」
老子說:「君子行善如水,圍擁起來可以在山上流,激盪它可以越過頭頂,能方能圓,委曲求全,隨形狀而變化。因此君子能夠柔而不弱,強而不剛,就像水的性情。天下的柔弱事物莫過於水,因此柔弱勝過剛強。」
《老子》第八章也用水來比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告誡自己常懷一顆謙卑之心,像水那樣的品質和美德,即能達到不爭的心境和境界。「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上大夫固然值得尊重,「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與人為善,待人以誠。千萬莫要看輕別人,做一個毛張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