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勛像。(網路圖片)
民國自1912年成立,開共和而代皇權,但至1917年的五年之間,卻戲劇性的出現了兩位皇帝。之前我們已經介紹了其中之一的袁世凱,今天我們不是要介紹宣統,而是直接導演那場復辟的「辮帥」張勛。應該說這是一個相當有意思的人物,在一眾北洋軍閥中絕對是特立獨行的。
張勛,原名張和,字少軒,號松壽老人,1854年生於江西省奉新縣。張勛是中國近代北洋軍閥勢力,位列北洋二十四上將之一的定武上將軍。1884年在長沙參加軍隊,參與鎮壓義和團運動,得到皇家的恩寵,逐步陞官,在軍中的聲望也上升。清末時曾任雲南、甘肅、江南提督。袁世凱逼退清帝遜位,孫中山建立共和後,張勛卻和其他北洋軍閥不同,他為表示效忠清室,禁止所部剪辮子,被稱為「辮帥」,他的軍隊則被稱為「辮子軍」。1913年奉命鎮壓討袁軍,後任長江巡閱使。1916年袁世凱死後,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軍,擴充至十三省同盟。1917年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兵進入北京,於7月1日與康有為擁溥儀復辟,但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繼而逃到天津租界地區並一直寓居天津,逝世後謚號忠武。
提起張勛,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丁巳復辟」,這是張勛最為人詬病和飽受爭議之處。1916年袁世凱去世,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實權掌握在國務院總理段祺瑞手中。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對德宣戰問題上產生矛盾,繼而引發「府院之爭」。黎元洪和段祺瑞爭相拉攏時任長江巡閱使的張勛,而張勛卻另有打算。張勛一生效忠清室,常對人說:「我在前清受恩深重」,所以建立共和後,也一直未剪掉辮子,以示對清朝皇室的擁護。1917年6月,其以調停之名率軍進京,並秘密將康有為請來共襄壯舉。並通過溥儀的兩位老師梁鼎芬、陳寶琛覲見了溥儀,隨後他加緊部署,並相繼「請」來京津臨時警備總司令王士珍、副司令江朝宗和陳光遠,以及京師警察廳總監吳炳湖等人,將自己策劃的復辟想法告訴了他們,王、江、陳、吳四人被這突如其來的事件弄得心驚肉跳,默默不語,只有北洋之龍王士珍數度詢問並陳明厲害,但張勛心意已決,無奈之下眾人只好跟從。7月1日凌晨3時左右,溥儀在瑾、瑜兩太妃和太保世續、師傅陳寶琛等人的護導下,來到養心殿召見張勛一干人等。張勛領著眾人匍匐在地,向溥儀行三跪九叩首大禮,奏請復辟。復辟後,張勛將大總統黎元洪趕下了臺,但是很快段祺瑞便在天津發表討張的通電和檄文,組織起討逆軍,自任討逆軍總司令,4日在馬廠誓師出發,5日正式開戰,12日拂曉攻進北京城內。「辮子兵」一觸即潰,在討逆軍的兩路夾攻下,逃的逃、叛的叛,只有張勛府邸周圍的辮子軍頑強抵抗,戰鬥激烈。最後段祺瑞下令炮轟張勛府邸,但只許一發實彈,其餘為虛彈恐嚇,「辮帥」張勛滿懷被段祺瑞利用、出賣的怨恨,倉皇逃到荷蘭使館躲藏起來。當日,只做了12天「北京皇帝」的溥儀再次宣布退位。14日,段祺瑞返回北京,重新擔任國務總理,掌握了政府實權。段祺瑞政府雖然做了一下表面文章,對張勛發了通緝令,但因張勛手裡捏著他和督軍團同意復辟的把柄,所以一直沒有緝拿的行動。1918年3月,北京國民政府以「時事多艱,人才難得」為由,對洪憲衲首和辮帥復辟案犯均一律實行特赦,張勛此後一直蟄居津門德租界6號寓所。
在這個事件中還有兩件軼事,其一是張勛的元配夫人曹琴曾屢次勸他擁護共和。當察覺張勛集合楊度、康有為、萬繩軾等主張帝制的人,加緊復辟活動後,又多次勸阻張勛,但矢志效忠大清的張勛一概置之不理。據1918年上海文藝編唐朝社出版的《復辟始末記》記載,張勛帶領辮子軍進入北京時,曹氏又隨行入京勸諫。張勛與康有為在公館常密謀到深夜,曹氏名雖敬之,實則監聽之。後曹氏率其子女寵妾跪地哭求其即返徐州,但遭張勛斥責。至此,曹氏知張勛之意無法逆轉,於是私自派靠得住的堂侄張肇,持30萬兩銀票,往廣州拜孫中山先生,一方面以此舉支持國民革命,另一方面為張勛鋌而走險的行為及子孫後代留條後路。其二則是復辟的重要參與者康有為在張勛復辟失敗後曾有詩曰:「圍城慘淡睹龍爭,蟬嘇聲中聽炮聲。諸帥射王敢傳檄,群僚賣友竟稱兵,晉陽興甲何名義?張柬無謀召喪傾。信義雲亡人道絕,龍祣收影涕沾纓」。政治態度雖有問題,但詩卻不錯,將複雜曲折的復辟經歷簡練地交代了出來。
張勛的晚年在天津渡過,其對自己的復辟言行並無任何反思或悔改之意。其實這也難怪,處在他自己的角度,他所作所為是一種忠君愛國的體現,屬於他的時代已經遠去。晚年的張勛仍舊是清朝遺老的打扮,他不再過問政治,轉為經商,其獨資或投資經營的當鋪、電影公司、銀行、錢莊、金店、工廠、商店等企業有70多家。他家的佣人不下百餘,花匠、木匠、廚子、司機、丫鬟、僕人等分門別類,一應俱全,門口還有英租界工部局派來的警察站崗。據估計,張勛的動產、不動產加起來達五六千萬元之多。1923年8月2日,69歲的張勛病故於天津英租界張宅,功過任後人評說,都與他再無相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