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西方領袖中,撒切爾夫人是少見的對中共公開批評的人。這跟撒切爾的性格和認知有關,她不僅對共產主義有深刻認知,更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今天來看,撒切爾夫人對中國的很多預測,都是真知灼見。
對香港問題,撒切爾早就預言︰「如果中國收回香港,會對香港帶來災難性影響,破壞香港的繁榮。」
在回歸中國十多年後的今天,香港在全球的經濟地位持續下降,新聞自由度縮小,治安惡化,港人不滿升高。香港回歸中國十週年時,就有50萬港人上街遊行,抗議北京當局扼殺香港自由。
最近香港《南華早報》網路民調︰「如果有權選擇的話,香港人是否會投票贊成香港重新成為英國海外屬地」。結果有高達92%的人投了贊成票。
面對香港今天的困境,有人認為英國當初不該交出香港,甚至認為撒切爾「出賣了香港」。
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事實上,當時不交還香港幾乎無法做到。因為香港(和九龍)是中英鴉片戰爭後被割讓給英國的,後來又簽約99年租借「新界」。撒切爾剛開始跟中國談判時,強調「尊重國際條約」並謀求「續租」。但被當時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完全拒絕。
在這種情況下,撒切爾如果堅持英國對香港的「主權」是困難的,因為在中方不同意續租的情況下,英國無法強行續約。另外那兩個條約,是清朝當年戰敗簽訂的,被中國人普遍認為是「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北京條約》割讓九龍)。
如果英方堅持不交回香港,中國採取強硬政策,會造成香港動盪。香港的水電食物等,主要來自中國內陸,如中國切斷供應,香港難以維持。雖然英國剛打贏馬島之戰,但撒切爾政府無法對香港用兵,因為無論是「距離」(距倫敦近一萬公里)、國際輿論(連英國對馬島用兵美國當時都不贊成)、戰爭後果、法理性等,都是很難操作的(更會有英國內部的反對等)。
英國對馬島用兵,除了因它在英國管轄之下,還在於島上二千多居民絕大多數是英國後裔,他們認同英國(最近的投票,支持英國的佔99.9%)。而香港的情況完全不同,不僅居民幾乎都是中國人,而且歷史上也是屬於中國。鄧小平當時說,「中國如果不收回香港,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無法向中國人民交代。這種看法和情緒,在中國是真實的,而且也得到絕大多數中國人的認同。如果當時「投票」,恐怕多數香港人都會選擇「回歸祖國」。
所以,在當時情況下,撒切爾可選擇的餘地不大。連英國歷史學家也認為,「英國在香港回歸問題上沒有任何選擇。」但這位鐵娘子還是據理力爭,為港人爭取權益。正是在撒切爾的力爭下(包括一開始強調香港割讓給英國的兩個條約的有效性,後又提出交回主權,但保持英國治權等),鄧小平才提出「一國兩制」,也就是雖然收回主權,但香港實行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在共產黨統治下,從來就沒有一個國家實行兩種制度的。中共退到這一步,主要是因應撒切爾保持香港繁榮的「強烈要求」,「減少英國政府對香港回歸的阻力,安撫港人的考慮」。包括鄧小平具體承諾︰「委任香港華人做最高職位」、「法律制度不變」、「自由港和港元地位繼續」等,都屬於「中共不得已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
對香港的一國兩制,是撒切爾在當時的政治條件下能夠為港人爭得的最大權益。是在英國「完全放棄香港」,以及「堅不交出香港」(不現實)之間的一條出路。否則中英圍繞香港爭執不休,甚至動干戈,都將造成香港的動盪,最後可能還是會被中國收回,結果連一國兩制都難以保障了。
撒切爾夫人跟中國領導人的據理力爭,從當時參加談判的中方人士最近回憶也能看出,中共港澳辦主任魯平說,「英國剛在阿根廷群島打了一個勝仗,所以她(撒切爾)氣壯如牛地跑來……氣勢洶洶」。中共香港新華社主任周南則回憶︰「她(撒切爾)講了一句份量比較重的、帶有威脅性的話,說如果我們宣布要收回香港,那就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有報導說,鄧小平事後評價撒切爾是他見過的「最不講理的女人」。而所謂「不講理」,就是撒切爾據理力爭。
在香港回歸中國十週年時,媒體報導說,撒切爾夫人還追悔「很遺憾沒能延續租約。」但同時也坦承,「這在當時根本沒有談判的餘地」。撒切爾還透露,香港回歸當天,她很傷心。這是「鐵娘子」少有的「感情流露」之一。她早就預感,中國收回香港,會對香港帶來災難性影響,破壞香港的繁榮。這個預見,越來越被時間和事實證明。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西方有流行看法,認為中產階級的出現,會導致中共政治改革。但撒切爾夫人早在2000年(在美國胡佛研究所演講)就預測,這是不可能的,中共不會自動放棄權力。
撒切爾當時就指出,「很多人習慣說,冷戰結束了,共產主義在全球崩潰了。但事實上這種說法不是很準確,因為還有一個共產中國存在,而且由於蘇聯解體了,中共政權從這個世界格局的變化中得到了好處,那就是要作為替補,成為世界超級大國,要取代原來蘇聯的那個角色和地位。而且可能比俄羅斯更敵視西方。」
從撒切爾那次演講至今已十多年了,中國毫無政治改革的跡象。反而正像撒切爾預言的,只是「強化它的專制」。
對於中國官媒上的「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大國崛起等民族主義宣傳,撒切爾夫人在上述演講時也預測︰在沒有結束共產黨統治,沒有放棄社會主義的沈重負擔之前,中國根本沒有可能變成可以跟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
撒切爾夫人還斬釘截鐵地對西方盟國說,「你們根本不用擔心中國,因為中國在未來幾十年,甚至一百年內,無法給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正像有人比喻的︰中國沒有什麽可怕的,他們可以出口電視機,但他們出口不了電視節目。
英國美國之所以成為國際社會受尊敬的大國,主要是這兩個國家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思想,那就是保護個人權利,個人自由和尊嚴至上的原則理念,它體現在充分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制度,以及三權分立的憲政民主。也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力量下產生的制度,導致了這兩個國家不僅在經濟、軍事上等全方位的強大,更保護了個人自由。
而中國無論再怎樣經濟發展,如果沒有民主制度,沒有個人自由,沒有個體權利的保障,那就根本不可能成為影響和主導世界大國的力量。
撒切爾夫人對中共政權是厭惡的,雖然她曾四次訪問中國,但從沒有像其他到訪的國家元首那樣去北京的天安門廣場英雄紀念碑獻花。撒切爾夫人堅持不去獻花,在她看來,那個所謂的英雄紀念碑,是維持共產黨統治的象徵。
在批評中共的同時,撒切爾夫人對中國的人權卻相當關注。曾和撒切爾夫人一起參加過會議的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回憶說,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撒切爾夫人當著中共代表的面提出,中國「必須重視人權問題」,氣得中方代表退場。
撒切爾夫人不僅關心中國的人權,並對中國人的經濟能力高度評價。她有一句名言︰中國人天生有做生意的細胞。意思是,如果沒有共產黨統治,中國人會爆發出更多的經濟潛能,創造更大的經濟奇蹟。因為連共產黨也承認,他們的經濟改革,只是給中國人「鬆綁」。把原來捆綁中國人的繩子鬆開了幾扣,中國人就爆發出這麽的經濟活力,如果全部鬆開,或者壓根就不捆綁呢?
也許有人認為撒切爾夫人總是跟中國過不去,但事實是,撒切爾夫人非常支持中華民國,支持民主臺灣。臺灣外交官簡又新曾在悼念撒切爾夫人的文章中說,他擔任駐英國代表期間,「每年中華民國的國慶酒會,撒切爾夫人必定到場,以親自蒞臨的實際行動表達對臺灣的支持。」
而在美國,從來沒有任何美國總統、前總統去參加中華民國的國慶酒會,他們都不敢得罪北京。但撒切爾夫人就敢於這樣公開力挺臺灣,不僅是巾幗英雄,更讓那些男性政治家蒙羞。
在許多西方政治領袖動腦筋避開臺灣,甚至諂媚北京時,撒切爾夫人則想著法子支持臺灣。簡又新回憶說︰有一次國慶酒會,撒切爾夫人主動提及準備了一份禮物,請簡又新聖誕夜到她的辦公室來一趟。他滿懷期待準時赴約,但撒切爾夫人僅交代辦公室主任,帶他到樓上看看。懷著些許納悶與忐忑,他重新打開樓上某個房間的大門,一屋子那些在媒體才能見著的英國政界與商界要人,紛紛起身向他致意。這時簡又新才恍然大悟,撒切爾夫人送給他的聖誕禮物,就是臺灣拓展外交空間最需要的人脈。
在簡又新離開外交界(曾任臺灣外交部長)數年後,他的女兒出嫁,簡又新回憶說,撒切爾夫人特別寫了一封親筆賀函,指示辦公室主任親自送來臺灣。這位主任抵臺停留加上飛機往返全程要花上36小時,只為了完成她交代「見信如見人」的誠摯祝福,「婚禮當晚,宣讀撒切爾夫人賀函時,在場的來賓無不動容,非常感人」。
俠骨柔情、大氣凜然、堅守原則的撒切爾夫人,是中國人的朋友,是自由的捍衛者,是共產主義等一切專制的天敵。在1982年英國保守黨大會上,撒切爾夫人清晰地指出,「共產主義的結束是自由的開始」。這個預言在東歐、在蘇聯都兌現了。對中國,也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