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承禎道士,別名子微,河內溫縣人。他是北周晉州刺史、琅笽公司馬裔的孫子的孫子。年輕時愛好學習,對做官看得淡薄,於是當了道士。拜潘師正為師,向他學習道家的秘密文書「符籙」和修煉成仙、服食丹藥的法術。潘師正對他特別讚賞,說:「我從陶弘景學習道教法術,到你共有四世了。」司馬承禎遊歷了所有名山之後,才定居在天台山。
據《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二的記載,武則天,唐睿宗和唐玄宗都接見過司馬承禎,向他討教關於道教法理以及修身養性,治理國家的道理。幾位皇帝給了他極高的榮譽,對他推崇備至。
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網路圖片)
則天皇后聽到他的名望後,把他召到京都,頒下親手寫的詔書讚美他。在回天台山前夕,則天皇后詔令麟臺監李嶠在洛橋東邊為他餞行。
景雲二年(711),睿宗命令他的哥哥司馬承禕到天台山邀請他到京城,帶進皇宮,詢問關於用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數理來推斷人事吉凶方面的事情。司馬承禎回答說:「道教經典的主旨是:‘學道就要一天一天減少浮華不實,減少再減少,以到達純樸無為的境界。’就連紛擾人的內心的事物,往往有意減少尚且不能做到,怎麼還能追求非分的東西,來增加自己的精神負擔啊!」
睿宗說:「用無為來修身養性,就會清靜高潔了。用無為來治理國家,怎麼樣呢?」司馬承禎回答說:「國家像人一樣。《老子》說:‘存心淡泊,留神寧靜,順應客觀世界的本來模樣而沒有個人慾望,那麼天下就太平了。’《周易》說:‘聖人,他的德性和天地融為一體。’這就可知天不強爭卻可讓人信賴,天不強求卻可把事辦成。無為的主旨,就是治國的指導思想。」
睿宗讚嘆說:「廣成子的話,正是這個意思。」
司馬承禎堅決要求回天台山,睿宗就賜給一張寶琴和一套道士服裝讓他離去,朝廷為他做詩送別的詩人就有一百多名。
開元九年(721),玄宗派使者接司馬承禎進京,親自向他學習符籙,前前後後賞賜非常豐厚。
開元十年(722),玄宗回到西京長安,司馬承禎又要求回天台山,玄宗做詩為他送行。
開元十五年(727),司馬承禎已是80歲高齡了,再次被接到京都。玄宗叫司馬承禎在王屋山自己選擇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建築壇場廟宇住在那裡。
司馬承禎就這個問題稟奏說:「如今嵩山、泰山、華山、衡山、恆山這‘五嶽’的神廟,祭祀的都是山林的神靈,不是真正的神仙。五嶽都有神仙居住的洞府,各洞府都有上清真人降落下來擔任那裡的職務,山河風雨,陰陽節令,都由他管理。禮帽禮服的等級,各位神仙的身份,都有明確的記載。請在五嶽另外安排建立道觀的地方。」
玄宗聽從了他的要求,於是詔令在五嶽各建一所真君祠,真君祠的造型樣式規模大小,都讓司馬承禎按照道教經典進行推算,設計藍圖進行建造。
司馬承禎擅長篆、隸書法,玄宗要他用篆、隸、楷三種字體書寫老子的《道德經》,同時校正字句,定下五千三百八十個字叫作真本呈奏玄宗。把司馬承禎在王屋山建造的壇場廟宇叫作陽臺觀,玄宗親筆書寫匾額,派使者送給司馬承禎。賞賜三百匹絹,作為煉丹的費用。
不久又命令玉真公主和光祿卿韋糹舀到陽臺觀會集道眾修造名為「金..」的道場,又給予賞賜。
這年,司馬承禎在王屋山去世,終年八十九歲。他的弟子呈表稟奏說:「去世那天,有一對仙鶴在壇場上空盤旋,後來一團白雲從壇場騰起,直上九天,而先師的面容跟活著一樣。」
玄宗深感嘆惜,發出詔書說:「混沌之中自然生成,萬物變化不可預料,你已進入空靈寂靜的境界,飛往神仙所在的天國。雖然活得超凡脫俗也是虛相,而到達極點就會物我兩忘。所以王屋山的道士司馬子微,情感寄託於神仙的境界,思想貫通了奧妙的道經,遊遍了名山勝景,寄情於神仙洞府。在凡間就欣賞它那神奇美妙,在適意的地方安閑自得;離塵世就返回自己的本源,在空靈虛無的地方安息。你的名字本來進入了神仙的行列,你的職務本來排在了仙官的位置。山林沒有改變,高天已成阻隔,想起你的崇高純正,心裏就湧起悲傷,應追認你的名號,以光大道家的歷史。同意追認為銀青光祿大夫,賜號叫真一先生。」還為他親筆撰寫了碑文。
司馬承禎家學淵博,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聰慧穎悟、博學多才,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尤其擅長篆書、隸書,他首創的「金剪刀書」別具風采,風靡一時。如上所述,唐玄宗曾要他用篆、隸、楷三種字體書寫老子的《道德經》,同時校正字句,定下五千三百八十個字叫作真本。
司馬承禎在京期間,與李白、王維、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賀知章、孟浩然等文人雅士,是意氣相投的好朋友,常常在一起賦詩、論道、撫琴、暢飲,被人們譽為「仙宗十友」。十人中絕大部分都是人們熟知的盛唐詩人。
李白曾在江陵與司馬承禎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作為天臺道士的司馬承禎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李白能見到這位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已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讚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錶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讚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後來賀知章讚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承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餘,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全唐詩》裡載有司馬承禎的一首詩,《答宋之問》:
時既暮兮節欲春,山林寂兮懷幽人。
登奇峰兮望白雲,悵緬邈兮像欲紛。
白雲悠悠去不返,寒風颼颼吹日晚。
不見其人誰與言,歸坐彈琴思逾遠。
司馬承禎還是一位冶金專家,制鏡,制劍大師。他在浙江天台山期間,曾在院中建大丹爐製造鏡劍。他還曾向唐睿宗和唐玄宗贈送自己設計鑄造的道教銅鏡和寶劍,得到高度讚譽。
含像鑒。(網路圖片)
司馬承禎進獻的銅鏡和寶劍,有明確的弘道含義,紋飾及銘文完全表現道教義理,司馬承禎自定名為含像鑒和景震劍。其中景震劍未見實物流傳,似已成絕響,史料記載其銘文為:「搗雷電,運玄星。摧兇惡,亨利貞。乾降精,坤應靈。日月像,岳瀆形。」而名為含像鑒的銅鏡則有實物流傳於世。
司馬承禎解說含像鑒曰:
此鑒所以外圓內方,取像天地也。中列爻卦,備著陰陽也。太陽之精,離為日也;太陰之精,坎為月也;星緯五行,通七曜也;雷電在卯,震為雷也;天淵在酉,兌為澤也;雲分八卦,節運四時也,此表天之文矣。其方周流為水,以瀉四瞑,內置連山,以旌五嶽,山澤通氣,品物存焉,此立地之文也。詞銘四句,理應三才,類而長之,可以意得,此寄言以明人之文也。故曰含像鑒,蓋其總義焉。勒書於匣,詳觀制器之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