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扶門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5月21日訊】去年回國省親,因是外籍我只能住在比較高星級的涉外賓館,用國內的行話來說進出這裡的人該是都有些「檔次」的吧,但我卻在這裡經歷了回國後的第一個「文化」衝擊,那就是「扶門」。在美國呆久了,我已經習慣了「扶門」的美國文化,就是在公共場合進門時盡量幫別人開門,若有人為我開門時要對扶門的人說聲「謝謝」,自己開門進入的時候要看看後面有沒有人跟上來,有的話我會扶住門讓後面的人跟進來後再關門,而不會走進後一甩門揚長而去。所以那天剛結束長途國際旅行的我走下出租車、走進我下榻賓館的時候,我不由自主地小跑幾步給一起進門的兩位女士拉開了門,儘管當時我還拖著大行李箱子。
但後來的經歷卻讓我恍悟我所在的地方。先是我為她們開門的兩位女士毫無表情、大搖大擺地慢慢走過,甚至看都沒看一旁拖著行李為她們扶著門的我一眼,更別說「謝謝」了,如果說這已經足夠粗魯的話,後面的經歷幾乎可以用「恐怖」來形容了,正當我笨拙地拖著箱子試著自己進門的時候,一位衣著光鮮的男子突然趕過來,就在我設想他很可能像在美國一樣會「接力」幫我扶住門的時候,他幾乎是用力「擠」開了我,穿門揚長而去,留下了身後目瞪口呆的我不知該怎麼反應。
現今的中國文化裡是沒有為人扶門這個習慣的,這個國人看作「蠅頭小事」的習慣在西方國家普遍被看成大事,如果你不做的話雖不違法,但卻很不道德,美國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覺得你缺乏基本的禮貌和教養,而且由此引發的後果有時可能會很嚴重,下面是我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情。
十年多以前我在一家美國公司的產品開發實驗室做主任,一次負責面試招收一名高級化學家(Senior Chemist),候選人中有個正做博士後的中國留學生業務水平很不錯,研究方向也很適合我們要招收的位置,當天上午的業務面試很理想,可以看出招人委員會(searching committee)的很多人在內心對他已經有了傾向性。中午是例行的一起出去吃飯,也往往是從生活細微之處考察候選人的時候,當天一起去的除了他和另外一名我們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是男士外,其餘都是女性。走近餐館,我那位美國男同事自覺地小跑兩步為大家開門後扶住,我下意識地注意到那位博士後光顧和我們說話了,沒有說聲謝謝,更沒有去接力扶門,那位美國同事馬上意味深長地看了我一眼,我讀懂了他眼光裡的含義。就這一個小小細節在此後的篩選會議上被拿出來,作為懷疑他能否融入團隊的「證據」,讓本來可能到手的工作丟了(因身份限制,外國非移民留學生找到第一份正式工作是比較困難的),雖然我解釋了這可能是文化差異,但連我自己都不得不懷疑,如果在美國生活了幾年都不能學會「扶門」這個傳統的話,那麼這個候選人還有多少不能「融入」美國文化的地方呢?
你或許因此會說,一個「扶門」動作裡顯示出是美國人道德水準高,普遍素質好,其實這個說法雖有些道理,但並不全對。譬如在男士為女士開門的紳士行為裡,或許更多的是道德領域裡的「素質」養成,但「扶門」就不全是了,最開始的扶門習慣來自怕甩回去的門撞到後來者的臉,十九世紀的美國就曾有這樣的法庭判決案例,因先行者不扶門,快速關合的門把後來者撞傷了,結果判決不扶門的人支付醫療費和補償金。據說一些歐洲國家也有類似的法律,如德國。因為這種嚴格的法律規定,民眾不得不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為,為後來者扶住門,久而久之慢慢演變成了一種人們用來表達「友好」和「關愛」的道德養成。
法制是道德的基礎,沒有法制做保證的道德是空中樓閣,終將不能長久。正是因為法制的保證,美國成為了一個有「扶門」文化的國家,你不扶不違法,別人雖不會「道德綁架」要你必須扶,但在美國幾乎人人都會去做。在美國這二十年,我進門時幾乎毫無例外都是美國人扶著門讓我走過去的,看見別人扶門時我會趕緊加快腳步趕上去而不讓別人扶太久,同時我自己進門的時候也會扶著門讓後來人走過去,機緣合適我也會「接力扶門」讓前面扶著的人能夠盡早脫身,一個有道德的「愛心」社會一定是法治社會,而在法治基礎上談道德養成才會更有效果,也才可能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