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6年06月22日訊】貨幣支持經濟的效果現在受到了普遍懷疑,因為造成資產價格的高漲甚至備受詬病,特別是在中國。未來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的取向會趨於搖擺。
最新的跡象來自5月信貸數據。當月M1增速擴大到23.7%再創新高,且為連續11個月同比上升,但與此同時M2增速明顯下降,M1與M2之差創6年新高。M1統計數據很大一部分是企業活期存款部分,該數據的上升反映了企業融資環境大為改善。M1-M2缺口在迅速擴大。
這背後反應的是資金活期化現象,大量的資金淤積在銀行體系中,卻找不到足夠的投資出口,於是不斷地在資產間尋找出路,助推了樓市、商品價格的高漲。與資金活期化相對應的,是實體經濟投資意願再度下降,民間投資增速出現斷崖式下滑。
自去年6月股市泡沫破裂後,中國貨幣政策陷入了兩難境地,既要保持整體流動性寬鬆,又要防止資產泡沫的膨脹。2015年以來,中國央行進行了8次降息或降准,刺激效果明顯不佳,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脫節嚴重,國企盈利持續低迷,通脹壓力浮現。早前,野村分析師江麗(Sophie Jiang)的研究結果也顯示,若從每增加一個貨幣單位所能創造出的經濟產出角度測算,中國的流動性效率已經大幅下滑,降至記錄最低水平,且為2009年初以來的最大降幅。
這就是說,中國龐大的信貸刺激措施面臨的嚴峻挑戰是:投入更多,而成效減少。據路透,以滾動年化數據來看,現在中國GDP要達到1元人民幣的增長,就需要5元人民幣以上的新增信貸,這甚至高過2009年時的水準。當年「大開印鈔機」讓信貸資金傳導到了實體經濟,中國經濟避免大幅下滑,這一次,結果可能令人失望。
貨幣支持經濟的效果現在受到了普遍懷疑,因為造成資產價格的高漲甚至備受詬病,特別是在中國。未來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的取向會趨於搖擺,因為輿論壓力,在4月初貨幣政策的表態已經要求回歸到更穩健的狀態,而財政會更積極;然而悲觀的是,結構改革並未出現,積極的財政政策如果還停留在基建刺激,而不是涉及到稅制、稅率等有效的改革,不進行存量分配上的調整,增量上的變化只會繼續強化之前的路徑依賴和困境;時間在逝去,但希望卻在破滅。增量的財政擴張,不可能沒有貨幣的支持,財政貨幣的一體化會帶來矛盾統一,債務槓桿擴張由低波動率向高波動率過渡。
全球經濟正處於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僅僅依賴三大政策工具勉力避免衰退:零或負利率政策、井噴式的量化寬鬆政策、以及中國和其它新興經濟體的增槓桿政策。但這三種政策工具也開始「彈盡糧絕」,邊際效應逐漸降低。與此同時,非常規政策的成本正在不斷上升,而部分國家通過增槓桿來維持經濟增長的能力也將步入瓶頸。一旦刺激經濟的貨幣政策失去功效,風險逐步上升時,全球經濟將沒有「備胎」來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