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6年07月05日訊】西南財大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表示,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學科已處在實證檢驗和應用的科學研究第三階段,而中國還處在發現基本事實和關鍵問題的第一階段。
甘犁在7月3日舉行的第二屆孫冶方金融創新獎頒獎典禮上發表演講時表達上述觀點的。甘犁等人的論文《金融可得性、金融市場參與和家庭資產選擇》在該典禮上獲頒第二屆孫冶方金融創新獎中文論文獎。
他指出,中國學者,尤其是中國本土的學者,在中國問題的研究上還不具有國際發言權。他對2015年到2016年6月發表在全球經濟學前五的刊物和金融學前三的刊物上的文章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共20篇關於中國經濟問題的論文,只佔發表總論文數的1.8%。這20篇論文共有54位作者,只有7位是工作全職在中國大陸,有18位是在海外工作的中國學者。此外,這20篇論文中,只有3篇是關於中國特有問題的研究,17篇是拿中國情況檢驗國外的理論。
他表示,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基本事實和關鍵問題的發現,然後是新理論的應運而生,以及其後對新理論的檢驗、應用。這一過程不斷循環,推動學科不斷往前發展。
在他看來,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學科已處在第三階段。以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風向標——克拉克獎——為例,在1995年以前,受克拉克獎表彰的80%是理論,20%是微觀實證;1996年到2005年,50%是理論,50%是微觀實證;2006年到2016年,33%是理論,67%是微觀實證。西方發達國家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一個實證檢驗和應用的階段。
而中國的經濟學科現在還處在第一階段。他說,儘管這麼多年對中國經濟問題已有不少的瞭解,但是不夠細,對中國普遍存在的關鍵事實缺乏共識。
他以信貸難的問題為例稱,對農戶和小微企業的信貸可得水平,央行認為達到80%以上,而他帶領的團隊做的研究顯示只有30%左右。原因在於正規金融的數據來源於進行申請的小微企業中,成功獲得的比例;而實際上,大量小微企業因為感到申請成功機率渺茫,並沒有進行申請。
另一個例子是城鎮化。他說,過去10年官方數據顯示年均城鎮化率為1.22%,有1500萬人進城的剛性需求。但在把他的團隊的數據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進行匹配之後,非常清晰地發現這1500萬進城人口當中,有50%不是扛包進城,而是由於地區編碼變了,被城鎮化了。這也導致中國大量空置住房的出現。
他表示,中國經濟研究仍然存在兩極化的現象。經常提到的所謂「問題導向」,恰恰是因為不知道問題。當然誰都知道中國問題很多,但是往往不是太寬泛,比如「改革進入深水區」,就是太邊際,包括大量海歸學者拿著國內數據、國外的理論,正的正說,負的負說。
發現基本事實和關鍵問題,離不開高質量、有代表性的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