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房送他出國,是我錯了嗎?(網路圖片)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中年媽媽和我談起他的兒子,38歲,留美博士,在家裡蹲了兩年,她沒有怪兒子,反而是充滿自責。
媽媽說,兒子拿到學位剛回臺灣時,有出去找過工作,可是大學關校並校的傳聞滿天飛,找不到教職缺,而民間企業又覺得用不到博士學歷,而且36歲毫無工作經歷,因此求職也四處碰壁。說著說著,媽媽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再也收不住,一顆一顆的掉了下來,哽咽的說:
「是我錯了,不應該從小要兒子好好唸書、考上好學校,以為這樣就可以擁有美好的人生,讓他有過高的期待,沒有辦法接受現實的人生不如他的理想。」
打從兒子念小學起,成績數一數二,逢年過節親戚看到他,就期許他長大一定要念醫科或當律師,念博士到大學當教授也挺光耀門楣。這位媽媽自覺有責任好好栽培兒子唸書,住南部的她還為此調職臺北,陪兒子在臺北念大學,甚至賣掉房子送兒子去美國攻讀博士。孩子認真自律,一路沒讓父母失望過,整個家族都把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
「經歷」「年資」才是最重要的
以前總覺得臺灣就業市場,就是以學歷取向,學歷越高的成就會越好。
但是這幾年觀念似乎有在變,出了社會之後才發現,在公司裡,反而沒有太多人會去問「你以前讀什麼學校」,更多的是同事可能都是一些不知名大學,甚至主管也不是什麼有名的一流大學,出社會後,公司注重「經歷」大於「學歷」。
除了一些大公司,面試會要求要一流大學外,其他的似乎反而重視經歷居多。
何況現在大學生到處都是,有實際的打工經驗,比學歷的一張紙還來得重要。
現在讀研究所、念博士的人,反而在出社會後,起步跟大學出社會的人相比就少了起碼三年的經歷,三年的經歷可能在職場上就差了一個位階,也許學歷高的人,一開始起薪也會比較高,但經歷高的人,往後升遷硬是會比較快。
現今中小企業多,反而很多公司面試會怕自己小廟請不了大佛,寧願選大學生也不想選研究、博士生,研究所工作已經晚別人三年了,何況是博士生呢?
如果真的是為孩子想,就讓孩子去選擇要提早面對社會還是繼續讀書吧!分析優劣要繼續讀書,就要有晚別人起步的心理準備,現在讀書不是唯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