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9月04日訊】(看中國記者黎紫曦綜合報導)隨著香港1997年主權移交,臺灣民眾與中國大陸民眾互動頻繁,使用正體字(繁體字)和簡體字的話題格外引起外界關注與探討。
談到簡化字的產生,就必須得先談漢字的拼音化,即漢字的拉丁化運動。早前,一篇名為〈揭秘:簡化字是蘇聯分裂中國的一大陰謀〉在人人網被讀者廣傳。
拉丁化新文字是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蘇聯創製,其目的是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漢字。在蘇聯的中共黨員瞿秋白、吳玉章等與蘇聯「漢學家」合作,研究並創製拉丁化新文字。瞿秋白寫成《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於1929年由莫斯科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國拉丁化字母》一書。
1931年5月,蘇聯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員會科學會議主席團審定並批准了中共拉丁化字母的方案。1931年9月26日,在蘇聯海參威召開的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又通過了書面方案《中國漢字拉丁化的原則和規則》。
1933年,拉丁化文字流入中國大陸。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會」,同時出版介紹拉丁化新文字的書籍。此後,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先後成立拉丁化新文字團體。根據統計,從1934年到1955年期間,拉丁化新文字團體總共有300多個。
1941年1月,中共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宣布新文字與漢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中共建政後,毛澤東附和斯大林,表示中國文字改革要走拼音方向,並採納吳玉章提議,著手開始廢除漢字。1954年12月改組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直屬於國務院。委員會估計漢字難以在短時間改為拼音文字,中間會有過渡時期,因此中共在策略上需破壞漢字形體,削弱漢字效用,以簡體字創造漢字內部利於拼音化的條件。
1956年,中共國務院公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文改會編印了《簡化字總表》,後在1986年修訂。當時,毛澤東確定的方針是:「在實行拼音化以前,必須簡化漢字。」
中共蘇聯聯手 割斷中華傳統文化
目前,在中國大陸,許多習慣了使用簡體字的人認為,它方便書寫,但批評者指出簡體字破壞的是漢字結構,無法讀音和解義。如,「親」不見﹔「產」不生;「廠」空空等等。
臺灣心理教育學博士陳彥玲對海外中文媒體指出:「隨著文字使用的時間的流轉,時代的變遷,一些字體的筆劃被簡化了,但是在那個簡化的過程,基本上並沒有把這個字體本身重要的部件和重要的內涵去除掉。但是當中國國內,搞文字改革的時候,它基本上是動了這個東西。」
臺灣漢字工程協會志工陳傑還舉例說明,正體字其實並不難學。「筆(筆)下面那個‘聿’,其實就是一隻手抓著一個樹枝,它就是筆的古字。那‘書’(書)的話,就是在下面再加上一個曰,把你要講的話用筆把它寫下來,這就是書。‘畫’(畫)下面是田,在田裡就不叫做寫,它就有規劃跟劃分的意思。那‘盡’(盡)這個字的造型其實就很容易理解,像你毛筆,當你寫到墨汁沒有的話,就必須要到器皿裡頭去沾墨汁。所以‘聿筆盡書畫’(聿筆盡書畫)是一串字,你只要學會手拿筆這樣,然後一次不到一兩分鐘,你是整串字全部學會。」
原大陸歷史學教授劉因全曾指出,正體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維護漢字體系的完整性,才能使中華文化得以傳承。
而美國《中國事務》雜誌主編伍凡則認為,簡體字是中共文化的一個圖騰,其真正目的是消滅中華傳統文化,讓當代年輕人無法閱讀1949年中共建政年前的經典,從而把中華兒女變成「馬列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