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的原文並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後漢書·陳蕃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蕃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陳蕃字仲舉,是汝南平輿人。他祖上是河東太守。陳蕃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一人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亂草叢生又骯髒。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蕃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禍患這件大事為己任。為什麼要治理一間房子呢?」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引以為奇。
而清朝文學家劉蓉,在散文《習慣說》中記述了他年輕時的一件事。原文如下: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窪,經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命童子取土平之。後蓉復履其地,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後安之。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與窪適也,及其久,則窪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劉蓉年少時,在堂屋的西偏房室內不顯眼地讀書。低頭讀書,仰頭思考,如果思考不明白,就站起來圍著房間轉圈。室內有一窪地,有一尺長,蔓延的時間長了。每次踩在上面,苦於腳要絆倒。但是時間久了也就沒什麼不適了。有一天,他的父親來到屋中,看到後笑著說:「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於是命小童取來土鋪平了窪地。後來劉蓉再踩在上面,忽然驚起,以為地突然隆起了,低頭看到地很平坦,已經被鋪平了。既然已經恢復原狀了,過了許久之後又安然了。
唉!學習中的人比這還要嚴重啊!腳踩平地,不能適應窪地,等時間長了,窪地若變成平地,由於使它時間太久了的原故,反而阻塞不安。所以君子治學,貴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要謹慎啊!
劉蓉和陳蕃的故事情節不同,但道理相似。至於後人歸納出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就更加通俗易懂了!
一屋之內可修身
一屋之內,可修身,可齊家。所謂修身,就是要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也就是提高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學識。正如孔子所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要愁別人不知我,只愁我自己無能。
《列子》一書記載,楚國的令尹,也就是宰相,叫詹何。有一次楚莊王問詹何,說:「國家應該怎麼樣才治理得好呢?」詹何回答:「臣只明白治身,不明白治國。」楚莊王說:「我現在能夠祭祀宗廟和能夠擁有國家,極願意學到怎樣保持宗廟、鞏固國家的本領。」詹何回答說:「我還沒有聽到過身心修養好了反而國家混亂了的,也還沒有聽到過身心修養不好,反而使國家治理了的。所以根本在於修養身心,也就不敢向您說些細枝末節的話。楚莊王說:「好啊!講得很有道理!」
一屋之內可齊家
「身修而後家齊」,齊家,就是整治家政,使其家中成員親愛和睦。齊家不單指成家,結婚不單是二個人的事情。人有六親,任何一方不能以禮相待,都不能使家庭和睦。六親的說法不一,簡單說有父母、兄弟、妻子,後來延伸到父子、兄弟、姑姊(父親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屬)、姻婭(夫的家屬)為六親。甚至包括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從母,語出《爾雅·釋親》:「母之姊妹為從母。」
《尚書》記載的虞舜是一個窮困而位低微的人。但是眾人把他推薦給堯帝。四方諸侯之長說:「他是樂官瞽叟的兒子。他的父親心術不正,後母說話不誠,弟弟像傲慢不友好,而舜能同他們和諧相處。因他的孝心醇厚,治理國務不至於壞吧!」
堯帝說:「我試試吧!把我的兩個女兒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裡觀察舜的德行。」於是令兩個女兒嫁給虞舜。告誡舜「敬慎地處理政務吧!」
舜慎重地讚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常法,人們都能順從。舜總理百官,百官都能承順。舜在明堂四門迎接四方賓客,四方賓客都肅然起敬。舜擔任守山林的官,在暴風雷雨的惡劣天氣也不迷誤。
三年後,正月的一個吉日,舜終於在堯的太廟接受了禪讓的冊命。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