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圖片來源:Pixabay)
每年9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交白露節氣。「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
白露:天涼凝露白、寒蟬鳴
露是「白露」節氣後特有的一種自然景象。此時的天氣,正如《禮記》中所云的:「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診釋:「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古人在《孝緯經》中也云:「處暑後十五日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其實,氣象學表明:節氣至此,由於天氣逐漸轉涼,白晝陽光尚熱,然太陽一歸山,氣溫便很快下降,至夜間空氣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著在花草樹木的綠色莖葉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經早晨的太陽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煞是惹人喜愛,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輕水,有益健康
講究實用性的古人,很早就發現露珠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在民間,據說取露水拭目能使眼睛明亮。
我國最早的記載,當屬屈大夫「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句。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云:「百草頭上秋露,未晞時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饑,肌肉悅澤。」據傳,美人楊貴妃,每當夜晚酒醉,清晨醒來,必走至後花園,攀花樹之枝,吮吸花露,因酒而燥熱之肺才能得以緩解。由此看來,如今一些美容護膚與保健飲料生產商,熱衷於將產品冠名為這露那露的原因之一,大概即在此。
現代版《中國醫學大辭典》上,也白紙黑字說得明白:露本陰涼之液,又得荷葉之清氣,故能養陰扶陽,滋益肝腎、去諸經之火,甚為有效。據記載,在羅馬帝國時代,「喝下一大罐新鮮的露水」,是當時處方開頭頗為流行的文字。
露水雖對人體康健有不少益處。不過,這種療效的機理,科學家至今仍然不解。一些對露水的研究,雖然至今尚未取得共識,但有一點已得到確認,即露水中含有的重水微乎其微、且露水的滲透性超乎想像。因此,在國外露水的利用已十分紅火。
西方一些醫學專家建議,在沾滿露水的草坪上打滾,對健身,護膚極為有利。實踐也已證明,用脫脂棉球蘸取露水,敷於眼瞼,能很快消除眼瞼浮腫。用露水澆花,尤其是名貴花卉,對其生長十分有利。不過,這裡要說明的是,這些露水,應採自邊遠鄉村未受污染的植物上。
白露九月,美好時節
話再說回來。節令至此,正當仲秋季節,氣候一如春季,不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顏色較春天更艷,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雞冠花、雁來紅,特別是田野裡迎風招展的荻花。古詩云:‘舊照窗前竹,露濕後園薇。夜蚤扶砌響,輕蛾繞燭飛。」此時天高雲淡、氣爽風涼,可謂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時節。
但此時節,地球上的許多有生命的東西,會在蕭瑟秋風中隨之由榮而衰。不過,萬物興衰皆自然,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為舜亡。
「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農曆8月,正是西曆9月的「白露」節,這時節,對氣候最為敏感的候鳥,如黃雀、掠鳥、樹鸚、柳鶯、繡眼、沙錐、麥雞,特別是大雁,便發出集體遷徙的資訊,準備向南飛遷。起程佳期多在仲秋的月明風清之夜,好像給人傳書送信—天氣冷了,要收割的莊稼快收割吧,並備好寒衣,迎接「三秋」大忙季節的到來。
白露秋風涼,秋收秋種繁忙時
確實,在鄉村,此時正是「秋風涼,莊稼黃」的季節。從農事看,「白露」節前後,農人正籌畫著秋收與秋種。俗諺云:「八月白露又秋分,秋收種麥鬧紛紛」,「白露雨彌彌,秋分稻秀齊」,「白露兩旁看早麥,秋分前後無生田」,「雜糧種白露,一升收一斗」等,都是說秋收與秋種的重要性的。
此時,我國從北到南,秋收秋種正在展開。雖然較忙較累,但農人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據傳,在古時,農曆八月為「大清明」,而把三月稱為「小清明」。三月「踏青」舉行「春楔」活動,八月「辭青」有「秋禊」娛樂,男女老幼都到郊外觀賞秋光。
據福建一些縣誌記載:「白露」節還有祭掃墳墓的風俗。「踏青」、「辭青」都不忘祖宗,子孫樂也祝願先人樂,這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