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紅利消失和變異的城鎮化。(圖片來源:網路)
【看中國2016年09月21日訊】回顧中國過去的30年,本質是人口紅利加速釋放的30年,這期間中國總人口淨增加了3.24億,其中15歲至64歲的人口數量保持了12年的連續增長,人口紅利的快速釋放也加速了人口的遷徙,2014年人口密度也比1980年增長了38%,城鎮化率從80年代初不到20%的水平晉升至現在的50%以上,帶動了人口布局的重構,但這恰恰是失敗之處。
中共建政後的一段時間內,由於實行計畫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許農村居民遷入城市,中國的人口遷徙和流動數量較少。從80年代開始,從農村進入城市的勞動力人口成為中國城鎮化的主體力量,人口紅利得以釋放。
大陸學界普遍認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需要兩個方面同步推進,一個是戶籍制度的改革,主要解決落戶的問題,確保落戶後和市民同城同待遇。二是到2020年可能還會有2億左右的農業轉移人口沒有落戶,要提供相應的基本公共服務。
但顯而易見的是,現在大量的農村戶籍民眾進行城市建設卻不能享有城市居民待遇,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滯後,名義城鎮化率與實際城鎮化率相差甚遠,2億多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難以在教育、就業、養老等方面享受與城鎮居民同樣的基本公共服務,無法真正在城市扎根。讓原農村戶籍持有人真正成為市民,與其直接關聯的是戶籍。關鍵是隱含在戶籍背後的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福利待遇。農民工不僅是生產者,還是生活者。
這都源於中共政府的戶籍制度。正如《九評共產黨》一書中寫道:這是極不公正的制度,強行劃分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一個國家無端製造出兩級分裂和對立,農村戶口持有者成為中國社會的二等公民。
另外,人口紅利的可持續性已經成為各界關注的問題。一方面,人口總量增速開始下行,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下降至5%以下,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另一方面,勞動力人口佔比也出現拐點,撫養比正逐步抬升。房價上漲熱點城市的購房年齡段主要集中於25-34歲和35-44歲,這部分人群從2015年開始,購房群體佔比不斷下滑,從大趨勢來看,人口紅利的下降甚至消失已經成為不可迴避的話題。
根據北京城市實驗室(Beijing City Lab,BCL)的街道精度的數據研究,90年代中國39007個鄉鎮街道的平均密度為873人/平方公里,到2010年則上升到977人/平方公里,人口增長的趨勢延續,但是這10年間依然有33%的街道人口密度出現了下降,而出現大幅增長的街道僅有9%。
這說明即使在中國城鎮化進程一直都伴隨著極端分化的情況,這當中城市邊界的擴大並不是普惠,而是零和博弈,這個現象將會在未來人口紅利慢慢消失的過程中日趨明顯。
香港環球經濟電訊社(GEDA)首席經濟學家江濡山曾撰文認為,如果沒有合理的產業結構及就業機會、沒有良好的公共服務機制、沒有城市文明的人文元素、沒有公平的營商環境,沒有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而只有外表虛華綠化、「電路板」式的建築群、空曠的廣場及寬闊的馬路、缺乏靈魂的物理外表,就這不叫新型城鎮化,而是透支子孫後代資源並為子孫後代堆放起來的「垃圾廢墟」。
中國知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5月份公開演講時一針見血的指出,中國的城鎮化問題的根源主要有兩點,一是城鎮化異化為房地產開發地產,第二就是各地爭相建設超大規模的城市。這造成的大拆大建侵犯了民眾的利益,然後就是小城市偏枯,特大城市瘋長。直接導致項目建設過程當中佔地面積過大,投資效率低下;其次是各級政府債臺高筑,威脅到國家金融體系的穩定。
9月19日,北京市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出臺,該《意見》提出,將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大陸媒體報導稱,這或許將會徹底改變京郊房地產的供需關係。
說到底還是落腳到房地產上面,也就是說如果各地方都開始這樣做,要麼是為了增加土地供應,要麼是為瞭解決庫存問題,最後結果怎麼樣?還是拭目以待吧。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