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銘文上面出現的「中國」二字,被認為是至今為止最早的「中國」。
西周青銅酒器:何尊
何尊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銅酒器,為貴族「何」作於周成王五年(前11世紀),是西周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青銅器。何尊的出土地點在寶雞市東北郊的賈村,這裡常有西周文物出土。
何尊內底鑄銘文銘文記述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東都成周之事,與《尚書·召誥》、《逸周書·度邑》等古文獻相互印證,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銘文全文如下:
「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惟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毖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咸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彞。唯王五祀。」
宅:《說文》:所托也。《爾雅·釋言》:居也。《疏》謂居處也。又定也。《書·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註》安定天命也。這裡是說武王克商後,廷告於天:餘安寧天命統治中國,治理百姓。
中國的含義
中,指事字。本義是中心,當中。甲骨文字形,中像旗桿,上下有旌旗和飄帶,旗桿正中豎立。
國,會意字。從「囗」( wéi),表示疆域。從或(即「國」)。「或」亦兼表字音。國,邦也。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特指周代,天子統治的「天下」。
「中國」的含義就是在很多國裡,處於中心的、最重要的國,這就是中國。商與西周的國都很多,春秋初期還有1000多個。但只有最高的統治者,比如說商王以及後來的周王,他們居住的地方才有資格稱為中國,「中國」是天子所在的國。
東周時天子的地位名存實亡,各諸侯國間相互吞併,國的數量越來越少,國土卻越來越大。到戰國後期,只剩下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和若干小國,所以諸侯都開始以中國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秦朝,稱皇帝,統一中國。
以後歷代王朝都自稱為中國,連入駐中原的少數民族,或者與中原關係密切的政權也都自稱中國,中國概念從一個點擴大到整個國家,甚至包括邊疆的少數民族的政權。比如契丹人建了遼朝,到遼朝後期,也認為自己是中國的一部分。南北朝時,南朝、北朝都稱自己為「中國」,而稱對方是「索虜」「島夷」,隋、唐統一以後它們都成了「中國」的一部分。「中國」實際上成了這個國家的代名詞,但各朝都有自己的國號,如清朝稱大清、大清國。
在古代,中國的民族含義等同於華夏諸族或者漢族,非漢族被稱為「化外之民」或者「蠻夷」(史稱「四夷」,即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歷史上,中國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於中原。《辭海》釋「中原」:古稱河南及其附近之地為中原,至東晉南宋亦有統指黃河下游為中原者。這一地區是漢族的發源地,被漢族視為天下的中心。現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區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以河南省為主體,包括陝西省東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
古人常將「中國」、「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國等先後有20多個朝代 ,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中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開始有了「中華」和「中國」兩種簡稱。
參考資料:《葛建雄談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