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網路圖片)
現在來說說北洋軍閥歷史上出現過的六大巨頭:
TOP、1 袁世凱
袁世凱(1859年∼1916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
袁世凱早年發跡於朝鮮,歸國後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的榮辱功過各有評說,有人說他是「獨夫民賊」、「竊國大盜」,也有人認為他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貢獻,是真正的改革家。總之,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如今歷史對袁世凱攻擊最多的無非就是「復辟稱帝」和「二十一條」簽訂,其稱帝究竟為何原因,這裡不深究,其中也是迷霧團團,但是不管怎麼樣,袁世凱還是稱帝了,這是不可否認的。
袁世凱對《二十一條》的處理使中國利益最大化。(網路圖片)
現在就來說說「二十一條」,在日本的脅迫下,袁世凱政府於1915年5月9日回應了日方的最後通牒,並且把5月9日定為中國國恥日,史稱五九國恥。此後,雙方分別準備簽約事宜,在條約文字內容上仍有不少折衝,最後於1915年5月25日在北京簽署《關於山東省之條約》、《關於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及13件換文,總稱《中日民四條約》,與《二十一條》原案比較,中國損失相較於原案已儘可能減小到最低程度。
近些年來一些新的資料表明,條約簽訂之前袁世凱政府還有另一重壓力,當時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凱面遞《二十一條》時曾說:「彼等與政府外之有力日人有密切之關係,除非中國政府給予友誼證明,日本政府不能阻止此輩之擾亂中國」。
日本以《二十一條》逼迫袁世凱,袁世凱政府與日本週旋,拚命外交之時,流亡海外的黃興等人都顧全大局,力主暫停反袁活動,一致對外。
在東亞地區因歐戰爆發而陷入國際權力真空之際,面對日本一國獨強的巨大壓力,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袁世凱竭力維護國家利益,北洋政府對於抵抗日方《二十一條》要求,實已盡最大之努力,並爭回了其中最重要的條件,沒有讓日本把中國變成第二個印度。袁世凱對《二十一條》的處理已使中國利益最大化,胡適稱《二十一條》的談判是弱國外交的勝利,胡適曾評價說:「吾國此次對日交涉,可謂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撓,能柔也能剛,此乃歷來外交史所未見」。
真想說,歷史能不能公平公正的來評判?為何一直對袁世凱潑髒水?歷史是什麼樣就什麼樣不好麼?有的人努力過,認真的為這個國家付出過,卻得到的是歷史罪人待遇;有的人為了爭權奪利全然不顧國家、人民,悍然出賣國家領土,卻被神話崇拜。
不管袁世凱怎麼樣,至少,袁世凱帶領當時最混亂的中華民族,走過了最迷茫最低谷最容易分裂的那一段特殊時期,為什麼一個國外所有人都敬佩的人物,我們就因為他復辟稱帝了就將袁世凱推到了民族、國家、歷史的罪人一面?
TOP、2 馮國璋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縣西詩經村人,直系軍閥的首領,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
馮國璋早年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曾任北洋步兵學堂總辦兼督練營務處總辦。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馮國璋任中央練兵處任軍學司正使,後歷任統制和第一軍總司令。其為人亦首亦尾,但聰明好學、勤奮刻苦。辛亥革命時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
後曾奉命率軍進攻南京,鎮壓「二次革命」。又出任江蘇都督,坐鎮東南。袁世凱稱帝后曾任命他為參謀總長,後來又讓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總司令,他均未上任,並聯合五將軍發出逼迫袁世凱取消帝制的通電。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經過國會補選馮國璋為副總統,在南京辦公。後黎元洪與段祺瑞爆發「府院之爭」,引發張勛復辟,為段祺瑞所鎮壓。黎元洪辭職,馮國璋進京任代理總統,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
民國七年(1918年)8月13日,馮國璋通電辭去副總統,於民國八年(1919年)返回河間故里。民國八年(1919年)10月,馮國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終年60歲。
TOP、3 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啟瑞,晚年號稱「正道老人」,生於安徽合肥,所以又稱「段合肥」。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
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926年3月18日發生了段祺瑞政府鎮壓北京學生運動的三·一八慘案。「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詞拒絕。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於上海宏恩醫院。
段祺瑞派心腹徐樹錚收復外蒙居功至偉。辛亥革命後,外蒙古因沙俄扶植脫離中國,當時的中國根本無力與沙俄對抗,然而段祺瑞瞅準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無暇顧及外蒙,派徐樹錚一舉收復外蒙,舉國人民歡欣鼓舞。外蒙的回歸,不僅打擊了民族分裂勢力,更保證了中華民國的領土完整與主權統一。在這一點上,作為當時的政府首腦,段祺瑞值得稱頌。
西原借款是民國六年至民國七年間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簽訂的一系列公開和秘密借款的總稱。
民國六年(1917年)7月,段祺瑞重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後,為推行「武力統一」政策,鎮壓孫中山倡導的護法運動,以中國權利為抵押品,向日本大量借款。1917∼1918年,段祺瑞共向日本借款5億日元。其中由西原龜三與段祺瑞政府的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商辦議定的有吉會鐵路、滿蒙四鐵路、吉林、黑龍 江兩省的森林和金礦、有線電信、參戰、交通銀行等八項借款,共計1.45億日元。
通過這一借款,段祺瑞把中國山東和東北地區的鐵路、礦產、森林等權益大量抵押給日本,但是抵押只是形式上的,而西原借款給中國的條件離苛刻很遠。
梁啟超評價段祺瑞:「其人短處固所不免,然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家勇於負責,舉國中恐無人能比。」
TOP、4 吳佩孚
吳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秀才出身,後投效北洋,並成為直系軍閥首領曹錕的第一戰將和智囊。
吳佩孚善於用兵,富於韜略,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更為世人矚目。在其軍事生涯前期,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
吳佩孚平生注重修身,廉潔自守,為人忠直,至性至情,稱得上是北洋集團中乃至民國政壇軍界中的佼佼者,華北淪陷於日偽之後,愈顯其晚節彌堅。最後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而不可侵犯的氣節。他還是亮相《時代》雜誌封面的首位中國人,被《時代》雜誌稱為「Biggest man in China 」。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2月20日,日本侵略者為了分裂中國而搞「華北五省自治」,請吳佩孚上臺當傀儡,冀察政務委員會聘吳佩孚為高等顧問。他堅決拒絕。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2月4日,他因吃餃子被骨屑傷了牙齦,入日本醫院治療。受日本特務土肥原賢二指使,日本牙醫將其殺害。
吳佩孚個性剛毅正直,以作戰勇猛為名,全盛時期曾經是為西北軍閥馮玉祥、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的領袖,是第一位登上美國《時代週刊》的華人,在直奉戰爭和中國國民黨北伐戰爭後一蹶不振,時人稱為玉帥。吳佩孚的愛國情操與民族氣節為世人所敬佩。由於他堅決拒絕與日本人合作,拒絕落水做漢奸,因此招致日本人痛恨,招來殺身之禍。
TOP、5 曹錕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出生於天津大沽口(今天津市塘沽),是中華民國初年直系軍閥的首領,也是保定王。曾靠賄選而被選舉為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1890年,曹錕畢業於天津武備學堂,任毅軍哨官。在1919年的時候,就被擁為直系軍閥首領。1923年6月,曹錕將黎元洪逐走天津。10月5日重金收買議員,賄選為大總統,留下了其人生最大的污點。但是在1927年曹寓居天津後盧溝橋事變後,他拒絕日本所請出面組織新政府,保持了民族氣節,保全了民族大義,保住了晚節。曹錕在1938年5月17日因病逝世。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東北後,矛頭指向華北。於1935年成立了「冀察政務委員會」。
一天,幾個日本人身著便裝,來到天津英租界,邀請曹錕「出山」。曹錕怕得罪日本人想開門召見,但劉夫人堵著門不許曹錕出去,並指桑罵槐高聲叫罵。日本人討了個沒趣,灰溜溜地走了。事後劉夫人歷數日本人在東北三省犯下的罪行,對曹錕說:「就是每天喝粥,也不能出去為日本人辦事。」曹錕點頭應允,同時也告誡他的一雙兒女。
日本人在曹錕家碰壁後並不死心,又派了在「冀察政務委員會」做委員的曹錕的好友齊燮元來做說客。一天夜晚,齊燮元叩門求見。曹錕的門衛遵照劉夫人的囑咐,不予開門,從此以後齊沒有再去曹家。
曹錕晚年之所以能不為金錢、地位所動,堅決不為日本侵略者做事,保持了民族氣節,除了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直系基本上是親美英派,吳佩孚也堅決拒絕為日本侵略者做事)有關外,主要是曹錕本人具有比較強的民族意識。
曹錕在歷史上名聲不好,為了過把總統癮,不惜花大把銀子賄賂選舉者,留下了「賄選總統」的惡名,這也是他的人生污點。不過他卻有著最低的底線,那就是不當漢奸——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華北淪陷。曹錕的老部下紛紛落水,出任漢奸政權要職。日本侵略者還千方百計地拖曹錕出來當俘虜,年邁的曹錕在劉夫人勸導下,立誓寧肯喝稀粥,也不給日本人辦事。總體講,有功有過。
曹錕在執掌北京政府期間,授意公布了《中華民國憲法》,完成了自1913年以來的民主制憲,並把當時各種政治力量的「地方自治」要求寫進了憲法;在處理「臨城劫車案」和完成中蘇建交談判的過程中,基本上堅持了民族主義的立場,維護了國家主權。因此,對曹錕的執政活動應給予客觀積極的評價。
TOP、6 黎元洪
黎元洪,字宋卿,漢族,是湖北黃陂人。人稱「黎黃陂」,中華民國第一任副總統、第2任大總統。世居湖北黃陂西鄉、縣城、東鄉與北鄉,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1906年擢升暫編陸二十一軍統領。武昌起義時,任革命軍湖北軍政府都督。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當選為副總統。袁世凱死後,繼任大總統。後段祺瑞利用張勛將其驅走,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晚年投資實業。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都督,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的人。
嚴復評價黎元洪說:「黎公道德,天下所信。然救國圖存,斷非如此道德所能有效。何則?以柔暗故!遍讀中國歷史,以為天下最危險者,無過良善暗懦人。下為一家之長。將不足以庇其家,出為一國之長,必不足以保其國。」
平生牽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例如反對袁世凱稱帝,拒絕王封,為他贏得了較高的威望。其後護國軍擁戴他,護法力量爭取他,他也與護國護法運動相呼應,對袁世凱的垮臺,北洋軍閥的分裂,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他的最大歷史貢獻是介入武昌起義,並與眾多辛亥志士一起推翻二千餘年的帝制,走向共和。在武昌起義中,他的介入與存在,就是一個歷史性的象徵,就已經正式敲響了滿清政府及千年帝制的喪鐘。這一歷史貢獻是完全不容抹殺的,也無法抹殺的。
黎元洪是一個充滿矛盾和爭議的人物。他的一生,經歷了北洋海軍、湖北新軍、首義都督、三任民國副總統和兩任民國大總統諸時段,其間有功大於過者,亦有功過相償者,還有過失難辭者。
作為政治家,他出任首義都督,為號召天下,震懾清廷,使辛亥革命一舉成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他在武漢首倡的「軍民分治」,開創了民國黨政分開、軍政分開的先河;他率先實行的「省長制」、二度當國時提出的「廢督裁兵」等依法治國主張,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他旗幟鮮明地反對袁世凱的帝制,斷然起用自己的政敵段祺瑞鎮壓張勛復辟,將永載史冊;作為軍事家他在治軍方面,打造了近代中國與北洋軍齊名的「南洋軍」的品牌;作為與實業家,他是發展中國近代工業與對外開放的實踐者。他與華僑創辦的中國遠洋貨船公司,開通了香港經上海至美國舊金山的遠洋航線,填補了我國遠洋運輸的一項空白;作為書法家,他繼承創新,其書法作品遍及海內外名山名院名寺。
而且,真實歷史上,「躲在床下」根本就是虛構的。
清末的北洋軍閥,統治者都如此有民族氣節,實在讓後人汗顏,而且在那個特殊的彷徨時期,他們也為國家的統一和完整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真實的歷史上,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並沒有損失一塊土地,而且很多清朝時期的不平等條約,也被北洋軍人用外交手段,去除了很多,但是,歷史卻從沒有正眼看過他們,將他們打為民族罪人,大書特書,實在是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