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建廠的企業家曹德旺(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12月25日訊】作為一個拿出3億股股份成立公益基金會、前後捐出80億元做慈善的中國「首善」,曹德旺顯然不能接受網路上那些「在中國賺了錢跑到美國去」、「別讓曹德旺跑了」之類的叫囂。他說,我自己兒子又不接班,我去美國,今年70歲了,不會講話不會開車,進不了主流社會,我去幹嘛?這句話特別令人心酸。
在他的一系列回應中,有兩句話讓我特別印象深刻。第一句是:「我只是為了提醒政府,也提醒企業家,提醒大家危機感,告訴大家要小心。我的朋友說我應該把嘴巴閉起來,我就是太直率了,最近遭了不少罵。」第二句是:「難道我一定要把形勢說得一派大好,大家才開心?我實事求是指出客觀存在的問題,他們就要批判我,說我對中國經濟太悲觀。」
這說明,曹老先生講話的初衷是為了讓決策者和公眾看到製造業面臨的困境。從視頻看,他就像一個鄰家大爺跟人聊天,講得毫無心機,真實得可愛。情況從他嘴裡出來,遠非官方文件裡一貫的花團錦簇,形勢大好,更不是網路上標題黨們動不動的「中國或成最大贏家。」在一片虛擬經濟的繁榮昌盛中,實體經濟舉步維艱。曹老爺子無非道出了製造業的真實困境而已。
曹德旺多次提到有人罵他,從一個側面說明,在今天的講真話是要付出代價的。很多人沉浸在虛幻的太平盛世中不得自拔,看不到真實的情況。曹先生的敲打,恰如盛世危言,想要叫醒睡著了或者裝睡的人。但是被叫醒的人寧願繼續睡著,不願意被打擾,於是他們開始責怪叫醒他們的人。
曹先生是做實業的人,做實業就是一是一二是二,來不得半點虛假,所以他從來不裝。正是因為這種不裝,讓很多人不喜歡。別人把他跟李嘉誠比,他覺得李嘉誠配不上他:「我不做房地產,我不為錢,我捐了八九十億給中國,我賺的錢也是捐掉。為什麼拿我跟他比呢?我是實業家,對那些為了錢的人不屑一顧。」
同樣是做房地產起家,當王健林收購傳奇影業的時候,獲得的卻是一片讚揚,許多人把他當成獲取美國主流娛樂節目話語權的渠道,認為王健林進入好萊塢,最終將使得中國影響力上升。《長城》告訴我們,這就是一個純粹的故事。沒有價值觀,光有錢,投資再多也無濟於事。但是講真話的曹德旺挨了罵,講故事的王健林卻獲得了掌聲。這就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區別。要知道,王健林花了35億美元,曹德旺才10億,怎麼不說「王健林跑了。」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曹德旺用自己20年的考察,比較了中美兩國現在的營商環境,完全站在一個實業家的立場,是在海裡游泳的人,對海水有切身體會。這種體會,是那些習慣於坐在辦公室裡發號施令的官員,以及優雅地在書房裡研究經濟理論的學者,想像不到的。想要知道水溫,就應該問問游泳的人。他的話,無論對於中國的企業家還是官員,哪怕再刺耳,只要是真話實話,就應該傾聽。
真話之所以刺耳,令人不悅,主要原因在於把真相赤裸裸呈現出來,讓沉浸在虛幻想像中的人感到痛苦。曹德旺詳細地比較了中美兩國的製造業成本,發現自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實施以來,通過科技進步和政策改革,製造業成本已經下降到與中國相當的程度。以至於在美國投資設廠,「利潤率要比中國高10%。」這對於習慣於沉浸在「我們一天天好起來,敵人一天天爛下去」的人來說,無異於啪啪啪打臉。
曹德旺的言論提醒我們從美國的經歷中吸取教訓。由於社會成本不斷推高,50多年來,美國製造業佔GDP的比例從1957年的27%,一直降到2009年的11%,國內製造業完全空心化,虛擬經濟繁榮昌盛,結果卻帶來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引發佔領華爾街運動。從那時候起,美國開始花費近萬億美元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下大力氣推動智能製造,從政策和科技兩端發力,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從整個軌跡來看,美國走了一個彎路。
受到圍攻,曹德旺很委屈:「我做了什麼壞事?我不就是在中國做一個私營企業家嘛,為什麼要搬走?我根本那些話是告訴中國人,外面的投資環境是什麼樣的,我們應該要注意這些事情,跟人家接軌。我們有種的中國人,應該團結起來,克服困難。」當一個70歲的老實業家被迫說出這樣的話,以自證清白的時候,無論如何都讓人為中國的輿論環境感到悲哀。
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借趙良之口說道,「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以亡。」曹德旺不習慣那些粉飾太平的語言,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站出來大聲告訴這個社會以真相。結果幾乎遭到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