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什麼時候會消失?(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12月30日訊】我很感謝那些身先士卒、鼓足勇氣、甘願犧牲生理和心理健康去看《長城》的朋友,是他們用自己的犧牲讓我們得以避開觀影雷區,不至於讓我們白白浪費兩個小時的時間和一張電影票的錢,更讓我們避免了精神的摧殘和胃部的不適。當然,這個世界上再爛的東西,都會有一部分人說好。比如希特勒屠殺了幾千萬人,現在仍然有一部分人懷念他。懷念就懷念吧,畢竟是他們的選擇,只是在我們的眼裡,不能拿看正常人的眼光看待他們。但如果一幫人自己喜歡一個爛東西,還不准其他人批評它,誰敢批評它,輕則被批判,重則被消失,就像希特勒在位時的納粹德國一樣,這就很不好過。
《長城》口碑差,導致它的票房達不到預期的30億,出品方樂視很著急,因為要是這片不賺錢,樂視原本就枯竭的資金鏈要再度告急。所以當有影評人發出「張藝謀已死」的論斷時,樂視急的調動一切可調動的資源,對影評人口誅筆伐。可樂視能調動的,無非是水軍和律師函,非但沒有多大效果,反而激的影評人同仇敵愾,更加反感起這部電影來。新華社看不下去了,發出雄文稱《長城帶動賀歲檔票房,不應刻意唱反調》,劍指給《長城》打差評的影評人們「刻意標新立異」,故作姿態來刷「存在感」。在末尾更是寫道,「電影好不好,誰看誰知道」,言下之意就是觀眾們別聽影評人們胡說八道,聽我的去電影院買票才是正能量。
孰知這篇雄文發出後並沒有起到預想中的警示作用,影評人仍舊對電影「大放厥詞」,人民日報終於按捺不住了,於今日刊文稱「豆瓣、貓眼惡評傷害電影產業」,直指「個別大V、公眾號為博眼球、圈粉絲、流量變現等目的,發布惡意的、不負責任的言論,嚴重破壞了中國電影的生態環境。」既向影評人本身施壓,又向影評平臺方豆瓣、貓眼施壓,雙管齊下,大棒高懸。
「發布惡意的、不負責任的言論」這套字眼是否似曾相識,沒錯,此前打擊微博大V的時候就是用的這套話語。只是當時打擊的主要是時政領域的大V,而現在,廷杖終於落到了電影文藝領域。
在人民日報文章發表的前一天,也就是昨天,豆瓣和貓眼已經因評分過低而被電影局約談,權力之手和輿論之鞭再一次完美結合。今日,貓眼已經關閉了影評人評分功能,而豆瓣尚無回應,但相信這將是豆瓣成立以來遭受壓力最大的一次。
擺在豆瓣面前的如今只有兩條路,一是向當局妥協,放棄原先的獨立自主準則,聽憑上意修改國產電影的評分。如果是這樣,那原先的豆瓣就跟死亡無異,新的豆瓣將淪落成一個任政治意志擺佈的商業木偶。這對於堅守獨立準則多年、頂住無數次資本壓力和大佬威逼利誘的豆瓣團隊來說是很難辦到的,即便是2016年的春晚,在杜絕任何批評後,豆瓣還是不肯更改2.3分的低分。那麼豆瓣可能只剩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被關閉,像貓眼老闆王興的前創業項目飯否一樣被封停。
文藝和政治究竟該保持什麼關係,一直都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很多人認為,文藝應該遠離政治,保持自己的獨立,「不談政治」甚至成了某些文藝人士的準則。但一個常識顯然被忽略了,文藝也許可以遠離政治,但政治終究會靠近文藝,甚至控制文藝,驅使文藝。列寧曾在《黨的組織與黨的文學》裡寫道,文藝工作者必須是為黨的事業服務的「螺絲釘」,誰要奢談「創作自由」、「藝術私有」,都是不被允許的。而事實上,在蘇聯,任何試圖保持獨立的念頭都可能導致被「清除」,蘇聯高層領導人季諾維也夫曾經寫道:「我們應當把蘇維埃政權治下一億俄國居民中的九千萬人爭取到我們這邊來。至於剩下的那部分人,對我們沒有什麼可說的,應當把他們除掉。」也就是要把剩下的一千萬人統統殺掉。他的藍圖成真了,在歷次政治運動中,蘇聯殺掉的遠不止一千萬人,還包括季諾維也夫自己。
蘇聯文藝界的遭遇完美驗合了那句話,「激烈的批評被消滅了,他們再來消滅溫和的批評,等到溫和的批評都沒有的時候,他們就消滅那些保持獨立不讚美的人了,到最後,如果讚美的不起勁,都會被消滅了。」
豆瓣如今的遭遇看似是意外的,實際是必然的。你所能想像到的,一切都在加速,一切都在消失,一切都在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