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書院
書院是中國古代一種比較特殊的教育機構,就如同我們現在的小學、中學、大學一樣。它最早出現在唐朝,不過那時候官方主辦的書院似乎只是一座宮廷圖書館,沒有太多講學授課的職能,倒是存在於民間的少數私人興辦的書院,已經初步具備了講學的功能,開始收些學生,教授課程。
書院興盛於宋朝,大批私人興辦的書院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民間,北宋初年,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再加上嵩山上的嵩陽書院,被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四大書院,各有自己獨特的成就。
書院與我們現在的大學有些類似,以教育精英和有一定學識的人員為主。凡是到書院學習的人,主要都是以自學為主,老師的指導只起輔助作用。它創立的最重要的一種教育形式就是「講會」制度,也就是一大群人在一起舉辦的學術辯論會。在此說說白鹿洞書院的一些故事。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坐落於廬山五老峰。相傳唐朝的時候有個人叫李渤,他年青的時候隱居在這裡讀書。李渤養了一隻寵物,不是貓、也不是狗,而是一隻白鹿。與人相處時間久了,這隻白鹿變得非常通達人性,主人讓牠往東,牠絕對不會往西,主人讓牠站著,牠絕對不會趴著,甚至還能夠幫助主人傳遞物件,人們都以此為奇,稱牠為「神鹿」,李渤也因此被稱為「白鹿先生」。
後來,李渤做了大官,常常思念自己年青時的那段求學時光,便在這裡建了一些亭臺樓閣,後人稱之為「白鹿洞」。白鹿洞本沒有洞,只因這裡地勢較低,從山上向下看如同地洞一般。
到了明朝,有人覺得稱之為「洞」卻沒有「洞」,實在是名不副實,就在山中鑿了一個山洞;又有人認為,稱之為「白鹿洞」卻沒有「白鹿」,也實在不妥,就用石頭雕刻了一隻白鹿放於洞中;可是大家的意見總是不一樣,又有人認為鑿洞置鹿是多此一舉的事情,就把白鹿從洞中請了出來深埋地下;到了現代,人們無意中從地下又挖出了那隻白鹿,於是又把它置於洞旁。
北宋初年,大宋王朝剛剛走出戰爭的陰霾,百廢待興,仕子們求知若渴。但那時教育毀損殆盡,官學剛剛起步,學院這種民間組織但乘勢而起。待到北宋政權穩定,各領域蓬勃發展之時,學院逐漸被官學取代,沉寂了一百多年,直到南宋時期。
白鹿洞書院也不例外,不過它很幸運,這一年理學大師朱熹來到白鹿洞書院,見滿目雜草、斷壁殘垣甚是感慨,於是便下令修復白鹿洞書院,使得白鹿洞書院又重獲新生,而他在白鹿洞書院創設的那一套教學理論和方法也被其它書院效仿,書院在南宋時期發展到了極致。朱熹為白鹿洞書院在往後七百年的學術位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直至清代科舉制度結束為止,都被稱為「海內書院第一」。
經歷了起起伏伏的元明清三朝,到了清朝末期,光緒帝在1901年下令書院改為學堂,開始仿效西方改革教育,書院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