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孩子超過三歲才可以離開父母的懷抱,這個時候,可以去上幼兒園了;西方的教育理念也認為,如果小孩與母親相處時間長和外界隔離太久,將有害兒童發展。而上學有利於孩子心理和各方面的成長與發展。
我在網上的看到一篇文章,有一位在瑞典的朋友,她跟孩子講中文,她丈夫跟孩子講拉脫維亞文,他們兩人之間以英文溝通,孩子在學校則講瑞典文,到後來她的孩子四個語言都學會了。在幼兒階段,重要的是先有好的母語基礎。母語就像樹木的主幹,之後的語言學習就會開枝散葉。
之前一直為把孩子送到老外的幼兒園感到糾結,看到這個實例後突然豁然開朗。中國的父母一般喜歡讓孩子接受雙語教育,其實如果沒有語言環境的話,是很難有好的效果的。就比如我們在國內學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英語,可是還是感覺交流困難。來到美國,難得有這樣的英文環境,孩子在學校可以學到純正的英語,而且國外的幼兒園和小學都是下午很早就放學,學習中文方面可以去課後或週末的中文班。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被認為是神傳文化。中國的漢字被認為是神造的,自古有倉頡造字的傳說。中國文字的涵義和意義是很深的。一個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是受益匪淺的。我的一位朋友甚至動過想把孩子送去臺灣上學的念頭,我也在網上瞭解了一下臺灣幼兒園的情況,但是確實發現不太現實。私立學校費用昂貴不說,來回的入境簽證都是問題。
學中文確實很重要,學英語也是必不可少。其實,我發現小孩學習語言很大程度上是靠聽力,比如寶寶一聽到「舟」就以為在說「粥」,她還會把「痴」和「吃」混在一起。但是小孩子會跟大人不斷的練習說、不斷地理解和學習。聽說小孩子送到老外的幼兒園,二三個月就學會講英文了。
朋友還談到,一開始她送兩個孩子去一個中國人開辦的幼兒園,每次去接孩子時,孩子們都著急趕快回家。後來在韓國人開辦的幼兒園裡,每天去接孩子時,孩子都很高興的樣子,不願意走。中國人經常會感嘆老外好愛孩子啊!自由、寬鬆的教育環境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吧!
記得小時候看《說岳全傳》,岳飛因天災變故,小時候家境貧寒,母親就命他取來沙子鋪地為紙,以樹枝為筆,教他識字。後來,岳飛遇到了名師周侗,和幾個小夥伴一起,學成了一身文武藝。岳母教導岳飛「精忠報國」,是歷史上有名的賢母。岳母教子的故事給人很大的啟發,主要是岳母的心態平和,不記清貧,卻抓住了教育的實際效果和本質。岳飛也很爭氣,小孩子誰不喜歡漂亮的紙筆?可是岳飛卻能聽從母命,刻苦學習。
今天,孩子有這樣優良的環境,還有什麼糾結的呢?環境是一方面,孩子自身的努力和內心的強大更重要啊!關於孩子上學擇校的問題終於釋然了,只有放下惴惴不安的心,才能真正做到順其自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