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馬之戰或天馬之戰,即漢攻大宛之戰,為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發生的一起西漢與大宛之間的戰爭,該戰先後持續了4年。大宛國在漢朝正西面,離漢朝大約一萬里。漢武帝征大宛,是中國古代歷史真正意義上的萬里長征。
大宛在匈奴西南,古西域國名(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在當時東西交通上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據《史記》記載,大宛這地方是由張騫發現的。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首先到達大宛。
「神馬當從西北來」
張騫通西域,回到漢朝後一一向漢天子陳述情況,首先就說到: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朝正西面,離漢朝大約一萬里。當地的風俗是定居一處,耕種田地,種稻子和麥子。出產葡萄酒。大宛有很多好馬,馬出汗帶血,它的祖先是天馬的兒子(大宛馬「其先天馬子也」)。那裡有城郭房屋,歸它管轄的大小城鎮有七十多座,民眾大約有幾十萬。大宛的兵器是弓和矛,人們騎馬射箭。
大宛的東北大約二千里是烏孫國,是個百姓不定居一處的國家,人們隨著放牧的需要而遷移,和匈奴的風俗相同。拉弓打仗的兵卒有幾萬人,勇敢善戰。當時,烏孫國遠離漢朝,不知道它的大小,原先歸屬匈奴已經很久了。後來,張騫分派副使分別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於田、扜罙及旁邊的幾個國家。烏孫國派出嚮導和翻譯送張騫回國。張騫和烏孫國派出的使者共幾十人,帶來幾十匹馬,回報和答謝漢天子,順便讓他們窺視漢朝情況,瞭解漢朝的廣大。烏孫的使者看到漢朝人多而且財物豐厚,回去報告了國王,烏孫國就越發重視漢朝。過了一年多,西北各國從這時開始和漢朝有了交往。
張騫死後,匈奴聽說漢朝和烏孫有了往來,很氣憤,想攻打烏孫。待到漢朝出使烏孫,而且從它南邊到達大宛、大月氏,使者接連不斷,烏孫才感到恐懼,派使者向漢朝獻馬,希望能娶漢朝諸侯女兒做妻子,同漢朝結為兄弟。
烏孫王用一千匹馬聘娶漢朝姑娘,漢朝派遣皇族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嫁給烏孫王為妻,烏孫王昆莫以她為右夫人。
最初,天子翻開《易經》占卜,書上寫道:「神馬當從西北來。」得到烏孫的良馬後,天子就命名那馬為「天馬」。待到得了大宛的汗血馬,越發健壯,就改名烏孫馬為「西極」,命名大宛馬為「天馬」。漢朝天子喜歡大宛的馬,因此出使大宛的使者絡繹不絕。
戰爭初起
漢朝使者出使西域的漸漸多起來,那些自少年時代就隨著出使的人,大多都把自己熟悉的情況向天子匯報,說:「大宛有好馬,在貳師城,他們把它藏匿起來,不肯給漢朝使者。」天子已經喜歡大宛的馬,聽到這消息,心裏甜滋滋的,就派遣壯士車令等拿著千金和金馬,去請求大宛王交換貳師城的好馬。
當時大宛國已經有很多漢朝的東西,大宛王與大臣相互商議說:「漢朝離我們遠,而經過鹽澤來我國屢有死亡、若從北邊來又有匈奴侵擾,從南邊來又缺少水草。而且往往沒有城鎮,飲食很缺乏。漢朝使者每批幾百人前來,而常常因為缺乏食物,死的人超過一半,這種情況怎能派大軍前來呢?他們對我們無可奈何!況且貳師的馬是大宛的寶馬。」於是就不肯給漢朝使者。漢朝使者發怒,隨便揚言要砸碎金馬離去。大宛貴族官員發怒說:「漢朝使者太輕視我們!」就遣送漢朝使者離開,並命令東邊的郁成國阻擊並殺死漢朝使者,搶去了他們的財物。
漢天子大怒,諸位曾出使大宛的人,如姚定漢等人說。「大宛兵弱,若真能率領不足三千漢朝大軍,用強弓勁弩射擊他們,就可以全部俘獲他們的軍隊,打敗大宛。」因為天子曾經派浞野侯攻打樓蘭,他率領七百騎兵搶先攻到樓蘭,俘虜樓蘭王,所以天子認為姚定漢說的對,而且想使他的寵姬李夫人家得以封侯,所以天子就任命李夫人之兄李廣利為貳師將軍,調發屬國的六千騎兵,以及各郡國的不規少年幾萬人,前去討伐大宛。目的是到貳師城取回良馬,所以號稱「貳師將軍」。趙始成當軍正,原來的浩侯王恢當軍隊的嚮導,李哆當校尉,掌握軍中的事情。這一年是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
第一次出征
貳師將軍的軍隊已經過了西部的鹽澤,所路過的小國都害怕,各自堅守城堡,不肯供給漢軍食物。漢軍攻城又攻不下來,攻下城來才能得到飲食,攻城不下,幾天內就得離開那裡。待到漢軍到達郁成,戰士跟上來的不過數千人,都飢餓疲勞。他們攻打郁成,大敗,漢軍被殺傷的人很多。貳師將軍與李哆、趙始成等商量,說:「到達郁成尚且不能攻下來,何況到達其國王的都城呢?」於是就領兵退回,往來經過二年。他們退到敦煌時,所剩士兵不過十分之一二。他們派使者向天子報告說:「道路遙遠,經常缺乏食物,而且士卒不怕打仗,只憂慮挨餓。人少,不足以攻取大宛。希望暫時收兵。將來多派軍隊再前去討伐。」天子聽後,大怒,派使者把他們阻止在玉門關,下令說敢有進入玉門關的斬首。貳師將軍害怕,因此就留在敦煌。
太初二年(前103年)夏天,漢朝在匈奴損失了浞野侯的軍隊二萬多人。公卿和議事的官員都希望停止打大宛的軍事行動,集中力量攻打匈奴。他們說,天子已經討伐大宛,大宛是小國卻沒能攻下,那麼大夏等國就會輕視漢朝,而大宛的良馬也絕不會要來,烏孫和輪臺就會輕易地給漢朝使者增添煩擾,大漢因此被外國人嘲笑。於是天子懲治了說討伐大宛尤為不利的鄧光等,並赦免囚徒和勇敢的犯了罪的士卒,增派邊地騎兵,一年多的時間內就有六萬士兵從敦煌出發,這還不包括那些自帶衣食隨軍參戰的人。這些士兵攜帶著十萬頭牛,三萬多匹馬,還有無數的驢、駱駝等物。他們還帶了很多糧,各種兵器都很齊備。宛王城中沒有水井,都要汲取城外流進城內的流水,漢朝軍隊就派遣水工改變城中的水道,使城內無水可用。漢朝還增派了十八萬甲兵,戍守在酒泉、張掖以北,並設置居延、休屠兩個縣以護衛酒泉。漢朝還調發全國七種犯罪之人,載運乾糧供應貳師將軍。轉運物資的人員絡繹不絕,直到敦煌。又任命兩位熟悉馬匹的人做執驅校尉,準備攻破大宛後選取它的良馬。
第二次出征
於是貳師將軍後來再一次出征,所率兵士很多,所到小國沒有不迎接的,都拿出食物供應漢朝軍隊。他們到達侖頭國,侖頭國不肯投降,攻打了幾天,血洗侖頭國。從侖頭往西去,平行到達王城,漢軍到達的有三萬人。宛軍迎擊漢軍,漢軍射箭打敗了宛軍,宛軍退入城中依城牆守衛。貳師將軍的大軍要攻打郁城,擔心滯留不進而讓大宛越發做出詭詐之事,就先攻大宛城,斷絕他的水源,改變水道,這樣大宛已經深感憂愁困危。漢軍包圍大宛城,攻打了四十多天,外城被攻壞,俘虜了大宛貴人中的勇將煎靡。大宛人非常恐懼,都跑進中城。
大宛高級官員們相互商議說:「漢朝所以攻打大宛,是因為大宛王毋寡藏匿良馬而又殺了漢朝使者的緣故。如今要是殺死宛王毋寡而且獻出良馬,漢朝軍隊大概會解圍而去,若是不解圍而去,再拚力戰鬥而死,也不晚。」大宛高官們都認為此言正確,便共同殺死宛王毋寡,派遣貴人拿著毋寡的人頭去見貳師將軍,與他相約道:「漢軍不要進攻我們,我們把良馬全部交出,任憑你們挑選,並供應漢軍飲食。如果你們不接受我們的要求,我們就把良馬全殺死,而康居的援兵也將到來。如果他們的軍隊趕到了,我們的軍隊在城裡,康居的軍隊在城外,同漢兵作戰。希望漢軍仔細考慮,何去何從?」這時康居的偵察兵在窺視漢軍的情況,因為漢軍還強大,不敢進攻。
貳師將軍李廣利和趙始成、李哆等商議道:「聽說大宛城裡最近找來了漢人,這人熟悉打井技術,而且城中糧食還挺多。我們來這裡的目的就是要殺罪魁禍首毋寡。毋寡的人頭已到手,卻又不答應人家的解圍撤兵的要求,那麼他們就會堅決固守,而康居軍隊窺視漢軍疲憊時再來救助大宛,那時必定會打敗漢軍。」軍官們都認為說得對,便答應了大宛的要求。大宛才獻出他們的良馬,讓漢軍自己選擇,而且拿出許多糧食供給漢軍。漢軍選取了他們的幾十匹良馬,以及中等以下的公馬與母馬三千多匹,又立了大宛貴人中從前對待漢使很好的名叫昧蔡的為大宛王,同他們訂立盟約而撤兵。漢軍始終沒有進入大宛城內,就撤軍回到漢朝。
這一次出兵,軍隊並非缺乏食物,戰死者也不能算多,而他手下將吏們貪污,大多不愛士卒,侵奪糧餉,因此死人很多。使軍隊回到玉門關的有一萬多人,軍馬一千多匹。
漢武帝得知勝利大喜,封廣利為海西侯、趙始為軍正大夫、上官桀為少府,軍官各有封賞,士卒賜直四萬金。充軍罪犯免罪。一年多後,大宛發生政變,大宛貴族認為昧蔡過於巴結漢朝,遂發動政變殺死昧蔡,另立毋寡之弟蟬封為國王,漢朝在無奈之下也就只好承認。並派使者至大宛與蟬封和好如初,同意蟬封每年進貢二匹汗血馬(「宛王蟬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