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2月13日訊】
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之爭,是當今城市競爭的兩大熱點。
誰在「兩大中心」的建設上勝出,誰就將成為真正一線城市。過去5年裡,中國內地的9個頂級城市,圍繞著金融中心開展了激烈的競爭。隨著2016年數據出爐,競爭的「階段性結果」已經顯露出來。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是這樣的:上海正在復興,北京依然強大,深圳快速追趕,廣州正在發力,杭州、南京在崛起。
比較金融的強弱,有很多指標,也非常複雜。本文試圖通過「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以下簡稱「資金總量」)和「金融業增加值」這兩個最重要的指標來分析。
一、資金總量
「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是城市競爭的結果,也是下一步經濟發展的基礎,因此重要性遠遠超過GDP。這個數據由央行公布,沒有納入政績考核,所以準確度非常高。用來研究城市金融業的競爭力,也是非常有用的。
中國內地9個資金總量最大的城市。排在第10位的是蘇州,11位的是武漢,由於它們距離3萬億的資金總量尚有距離,所以沒有列入比較。北京具有超強的實力,資金總量達到了上海的1.25倍。香港如果列入,只能排在第三位;臺北如果列入,大概在杭州之前、廣州之後。
過去5年裡,深圳匯聚的資金增速達到157%,是最快的。這得益於兩大原因:第一,深圳的高科技產業迅猛發展,帶動經濟高質量增長;第二,中小板、創業板的擴容讓深圳資本市場活躍度增強,甚至一度超過了上海。
重慶和南京資金增速都達到了100%,非常耀眼。重慶這些年發展迅速,得益於國家高額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巨大的基建投入,但優惠政策不可能永遠存在,所以未來重慶的增長需要進一步觀察。
相比之下,在強二線城市裡,我比較看好杭州和南京。杭州的資金總量在被成都、重慶超過幾年之後,在2016年末實現反超,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南京增速更強,過去幾年在省內競爭中,先是全面超過了無錫,隨後在資金總量上超過了蘇州。
廣州和天津資金增速墊底,但廣州家底比較厚,短期內資金第四城的地位很難被超越。天津的經濟增長一度非常耀眼,但資金總量的變化顯示它的快速增長期正在結束。從長遠看,天津、重慶都有可能重演蘇州的故事。蘇州一度挑戰深圳和廣州,但最近幾年迅速滑落,資金總量可能被武漢擠出前十。
二、金融業增加值
金融業增加值,就是金融業的GDP,這個數字是由各地政府下屬的統計局公布的,所以數據是不是準確就要看良心了。
在北上深三大金融中心的競爭中,雖然深圳資金總量增長迅猛,但過去5年深圳的金融業增加值的增速卻出人意料的低,跟上海、北京的差距在拉大,正在被廣州追近。
過去幾年,深圳金融業地區遭遇了兩大利空:
第一,新三板被北京拿走;
第二,證監會調整了新股發行配比,深圳通過中小板、創業板獲得的新股發行的優勢被上海追平。
換句話說,過去5年裡,老大和老二,都從老三家分了財產,所以老三變得有點弱了。不過深圳的金融業一向如此,每隔幾年就會被老大老二拿走點什麼。
上海的金融增加值在經歷了跟北京多年纏鬥、甚至被北京超過之後,終於大幅反超了北京。這跟中央對上海金融業大力支持有關,比如過去幾年裡上海證券交易所扭轉了IPO數量上對深圳的劣勢,上海自貿區獲得了金融方面很多先行先試的權利。另外,目前中國10家全國性的交易所,也有6家在上海。
京滬深之外,廣州和5個強二線城市的金融GDP很有意思,跟資金總量之間的關係混亂。比如杭州的資金總量超過了重慶、成都、天津、南京,但官方公布的金融增加值反而比他們少很多。
廣州在資金總量增速幾乎墊底的情況下,金融增加值增速卻高居9大城市之首。重慶在資金總量略低於杭州的情況下,竟然可以創造出杭州1.5倍的金融增加值。
所以,金融增加值只能提供一個參考,因為它的數據都是由「參賽隊員」自己公布的,不是由第三方(比如央行)公布的。
三、結論
下面,我分別用一句話點評一下9大城市的金融業:
北京:錢傾天下,資金總量第一的頭銜永遠不會丟失。
上海:在中央強力支持下再度獲得優勢。
深圳:單靠金融業來追趕上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跟高科技、新興產業結合起來,10年之後或許可以看到曙光。
廣州:家底雄厚,二線城市的「群狼」想超越仍然很困難。但跟北上深的差距,似乎也很難拉近。
杭州:重回資金第五城,杭州正準備挑戰廣州。
成都:痛失資金第五城的位置,成都缺的不僅僅是錢,更是人氣。
重慶: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即將終結,未來將主要靠自己的內功了。
天津:小心身後的南京和武漢!
南京:它鎖定的對手是杭州,成都、重慶、天津都沒有放在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