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了養家活口,曾做過委吏與乘田等低階工作。(圖片來源:Pixabay)
馮友蘭先生以《中國哲學史》一書聞名於世,他在寫到孔子時,先大致比較了孔子與蘇格拉底,認為兩人都是難得的教育家,不過在某一點上蘇氏略勝一籌。哪一點呢?馮友蘭指出:蘇氏從來不向人收取學費,甚至公開批評收取學費的辯士學派;但是,孔子則宣稱:「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於是,孔子似乎少了一份清高的姿態。馮先生好心想替孔子緩頰,就加說了一句,亦即:「不過,生活總是要維持的。」
孔子地下有知,會感謝馮先生嗎?我想不會的。因為,「自行束修以上」一語,所指的是年紀,就是:「從十五歲以上的人。」關於這一點,我在此不擬多談,因為我在相關之處(如《解讀論語》,東方出版社版)已經作過討論。在此,我願特別就孔子的職業來談談。
孔子以喪祝為業
孔子正式出來從政做官,是在五十歲以後的事。在此之前,他曾為了養家活口,而做過委吏(管理倉庫)與乘田(照顧牛羊)的低階工作。那麼,他在二十歲成家之後,大部分的生活資源是如何掙來的?如果要靠「束修」(學生送的十束肉乾),則孔子為何宣稱「沽酒市脯不食」(市場上賣的酒與肉乾,不吃)?
事實上,孔子學習五經六藝之後,早已有能力在社會上立足。他曾遠赴京師「問禮於老子」,並且協助老子主持過一場喪禮。古代喪禮極為複雜,從一人過世到下葬入土,約有五十幾個步驟,全都要靠「喪祝」(主持喪禮的人)來安排。孔子後來的主要職業就是喪祝。他與別人不同的是:他不僅僅只是一位喪祝而已。他能廣泛教導古代的知識與技能,並且展現知識份子博雅高明、自在從容的態度。何以知道孔子以喪祝為業呢?根據如下:
首先,孔子說:「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子罕)意思是:在外服事有公卿身分的人,回家事奉長輩親人,為人承辦喪事不敢不盡力而為,不因為喝酒而造成任何困擾;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這四件事是孔子期許自己不可懈怠或疏忽的。其中,除了「喪事不敢不勉」以外,都是每天可能遇到或發生的,那麼,試問:孔子若非以喪祝為業,並且「幾乎」天天都可能出現這樣的機會,他又何必說出「喪事不敢不勉」這種一般人不易想像的話呢?
職業加強孔子的情懷
其次,《論語》也記下了學生們的一些觀察,其中有一句是:「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述而)意思是:老師(孔子)在家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時,從來不曾吃飽過。弟子們的觀察,應該以經常發生的狀況為依據。那麼,孔子為何經常「食於有喪者之側」?因為他的工作是喪祝。在此,重點是「未嘗飽也」,表示孔子的感情是真誠的,絕不會因為職業而減損他的易感之心。
然後,弟子們還記下另一句話,就是:「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述而)意思是:老師在這一天哭過,就不再唱歌了。這表示孔子還經常有哭泣的機會,那麼原因呢?依然是他以喪祝為業的處境。
孔子這種職業,也為他招來不少質疑的眼光。譬如,他在三十五歲時,前往齊國,獲得齊景公賞識,但是遭到晏嬰的公然反對,理由之一即是:「儒者……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墨家學者進而嘲諷儒者在遇到富人辦喪事時,會大喜說:「此衣食之端也!」意思是可以藉此大撈一票而衣食無虞了。或許後代有些俗儒讓人詬病,但是卻不能以此責怪孔子。孔子強調的是:禮儀須以真情為基礎。他批評政治領袖「臨喪不哀」,也強調喪禮與其鋪張不如哀戚。
孔子以喪祝為業,是正當的謀生條件。他也由此更加體驗了人生的限制與無常。他的哲學顯示了珍惜人類生命的深刻情懷,或許也與此一青年時期的工作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