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合,是指戰車之間的決戰。(圖片來源:射鵰英雄傳視頻截圖)
古代的戰車作戰,是很多影視劇都希望拍的大場面。但是當中有很多細節都是現在我們沒有注意到的。
甲士三人皆英勇者
在商朝至西漢初期,中國的戰爭都會牽涉到車戰。春秋尤以車戰為主,如《左傳・隱公四年》有:「秋,諸侯復伐鄭……諸侯之師敗鄭徒兵。」沈欽韓《春秋左傳補註》云:僅敗其徒兵,足見鄭雖敗,未受大創。如果車戰敗了,那就是大敗了。又如《左傳・隱公元年》:「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即只言車數,而不言人數。依上可見,車戰之重要。
以往的車戰:每一輛車都有三位甲士,七十二個在旁的步卒。步卒就是前面所說到的「徒兵」,主要是圍在車兩側保護戰車。而甲士三人,就是戰車上左面的「射」,用弓箭,作遠程攻擊;中間的「御」就是駕駛員,戰車是一車四馬;右面的「車右」,執戈盾,作近戰防禦。
甲士三人中,「射」「御」都是經過貴族教育的,周朝時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都是貴族的課程;而「車右」更是選孔武有力、忠誠果敢的勇士擔任,如《左傳・宣公二年》:「秋七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提彌明死之。」裡面的「其右」就是指「車右」,《公羊傳》於此處則說:「趙盾之車右提彌明者,國之力士也。」這也再次說明戰車為什麼重要。因為這「甲士三人」都是貴族精英和無敵勇士。
戰車之間的決戰
通常車上的作戰位置是這樣安排的,但要是君主或者主將親自下場,那就不一樣了。這時候中間的位置就會留給主將或者君主,御者居左,車右位置不變。由於主將在該車上,所以車右會是勇士中的勇士。而御者是偏在一側駕馬的,更得技術超群。《左傳》往往會說明主將的御者和車右,如《左傳・桓公三年》:「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於涇庭。韓萬御戎,梁弘為右。」《左傳・閔公元年》:「晉侯作二軍,公將上軍,大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
而作戰時,戰車會首先駛向對方,兩方正式交鋒:先是遠程,射者對攻;戰車靠近後,車右用戈矛交戰;然後戰車擦身而過,駛向遠方,再是弓箭對射。這個過程成為「合」。合就是交、交戰的意思,如《左傳・成公二年》的「鞌之戰」中,御者解張說:「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吾折以御,左輪殷紅。」車右鄭丘緩也說:「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
戰車駛遠之後,各自必須再兜過頭來,準備第二次對攻。這個戰車掉頭的過程,就是「回」。然後兩車再駛近而「合」,一個「回」,必有一個「合」。戰爭就這樣不停的「回」「合」「回」「合」的繼續下去。直到有一方敗北,在「合」之後,不再「回」,直接駕車而逃。
所以一合一回、一合一回直到有一方敗北為止,所以這就引申出後世很出名的一句話:大戰幾個回合。回合,本來就是指戰車之間的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