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給一個人最殘酷的懲罰,就是讓他變成你的親人」。現代社會離婚率頗高,家庭不再是溫暖的港灣,而成了沒有硝煙的戰場。常言道,「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很多人在傷痛和糾紛中也是探求與反思,夫妻的相處之道到底是什麼?揭開婚姻神秘的面紗,讓我們來看看古代聖賢的婚姻觀吧。
大婚之義
《禮記・昏義》曰:「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婚禮,是締結兩個不同姓氏的家族交好。對上可以奉事宗廟祭祀祖先;對下可以傳宗接代、承繼香火。所以君子十分重視婚禮。
所以,在婚禮中有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這五個步驟。過程中,每逢男方的使者到來時,女方家長都是在廟裡鋪設筵幾,然後拜迎使者於門外。進入廟門,賓主揖讓升階登堂,在廟堂上聽使者傳達男方家長的意見。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表示對婚禮的敬慎和鄭重。
「敬慎重正而後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通過敬慎鄭重的婚禮而後夫婦相親,這是禮之大體,從而確定了男女之別,建立起夫婦之義。男女各有分工且各盡其責,而後體現出夫婦之間有道義;夫婦之間有道義,然後父子才能親愛和睦;父子之間有了親愛,然後君臣才能各正其位。所以說,婚禮是禮的根本。
孔子論大婚
《禮記・哀公問》記載,魯哀公問孔子:「穿著冕服去親自迎娶,這是不是顯得太隆重了?」在周代,冕服用於祭祀天地、五帝等隆重場合。孔子肅然動容地回答說:「大婚是為了撮合兩家的好事,傳宗接代,以繼承先聖的事業,以為天地、宗廟、社稷的主人,您怎麼說這樣做是太隆重了呢?」(「合二姓之好,以繼先聖之後,以為天地宗廟社稷之主,君何謂已重乎?」)
孔子曰:「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昏,萬世之嗣也,君何謂已重焉!」孔子說:「陰陽不互相交合,萬物就不會出生。大婚就是要傳宗接代,繼承萬世之業,您怎麼說這樣作是太隆重了呢?」
孔子接著說:「大婚以後,夫婦對內主持宗廟祭祀的禮儀,足以與天地之神相配;對外掌管發布政教號令,能夠確立君臣上下之間的恭敬之禮。事情不合禮可以改變,國家有喪亂可以振興。所以治理政事先要有禮,禮,是執政的根本啊!」
孔子又接著說:「從前三代賢明天子為政,一定要尊敬他的妻與子,這是很有道理的。所謂妻,乃是供養父母生前身後的主婦,敢不尊敬嗎?所謂子,乃是父母的後代,敢不尊敬嗎?君子無所不用其敬,但尊敬自身卻是最重要的。因為自身乃是父母生出的枝葉,敢不尊敬嗎?不能尊敬自身,也就是傷害自己的父母。傷害自己的父母,也就是傷害自己的根本。傷害自己的根本,枝葉也就跟著死掉。自身、妻子、兒女這三者,百姓也像國君一樣都是有的。由尊敬自身推廣到尊敬百姓,由尊敬自己的妻推廣到尊敬百姓的妻,由尊敬自己的子推廣到尊敬百姓的子,國君如果能夠做到這三條,則普天之下人人都可以受到尊敬了。從前的太王就是這樣做的。能這樣做,國家就好治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