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2月25日訊】在中國國內「以錢炒錢」的錢,竟然達到了100萬億人民幣!
對此,中國央行決定痛下殺手,重典治亂。據多家媒體近日報導,一份名為《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正在草擬中,一場涉及100萬億資金的大變局即將到來!
據「財新」報導,目前全口徑的資管行業規模達到了100萬億,其中包括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等的資管業務51.79萬億元、保險業資管1.65萬億元、信託資管18萬億元、銀行理財大約29萬億元等。當然,這其中涉及到通道類業務的重複計算。
據稱,央行新規主要包括:
1、統一併限制槓桿率。每隻公募產品的總資產不得超過該產品淨資產的140%,每隻私募產品的總資產不得超過該產品淨資產的200%。
結構化資產管理產品應當根據所投資資產的風險程度設定槓桿倍數(優先級份額/劣後級份額)。投資於固定收益類資產或者債券型基金比例不低於80%的槓桿倍數不得超過3倍,投資於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等股票類資產比例不低於20%的槓桿倍數不得超過1倍,其他類的槓桿倍數不得超過2倍。
2、打破剛性兌付。所謂剛性兌付,就是投資虧損的情況下,出於維穩需要拆東牆補西強,給投資者補上絕大部分或者全部損失。
3、嚴禁多層嵌套,限制通道業務。多層嵌套,往往意味著加槓桿,還意味資產不透明;通道業務,其實就是「以錢炒錢」。
4、限制非標資產投資、控制投資集中度,禁止設立資金池、強化資本約束和風險準備金要求等。
比如在投資集中度上規定,單只資管產品投資單只證券或證券投資基金不超過淨資產10%(私募產品除外);全部資管產品投資單只證券或證券投資基金的市值不超過市值的10%。
那麼,央行嚴管「資管產品」意味著什麼?筆者的看法如下:
第一,這意味著,中國新的金融監管體系呼之欲出,設立跨行業的「宏觀審慎監管」部門勢在必行。
中國目前的金融監管體系是「一行三會」,一行,就是中國人民銀行(簡稱「央行」,昵稱「央媽」)。目前,周小川是以政協副主席身份兼任央行行長,所以央行其實有點比「三會」高半格的意味,未來或許會成為慣例。央行除了制定貨幣政策,也有市場監督職能。
三會,就是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三個正部級部門。他們的設立邏輯,是此前的金融分業經營。現在市場越來越複雜,呈現多業融合的格局。所以,原有監管體系必須改革。事實上,此前「三會」在資管產品上各管一段,不僅不太會加強管理,反而可能競相給自己管理的企業「謀福利」。
高層似乎比較青睞英國創立、在澳大利亞成功實踐的「雙峰監管模式」,也就是在財政部之外,只設立三個機構:制定貨幣政策的央行、跨行業監管金融機構的「審慎監管局」(主要防範金融風險)和「證券和投資委員會」(主要保護投資者、消費者權益)。
央行這次牽頭制定資管新規,幹的就是「審慎監管局」的工作,此前中國沒有這樣機構來履行這一職能。2017年,很有可能是中國金融監管新體制的揭幕之年。
如果保留三會,三會的宏觀審慎監管職能勢必被央行拿走;如果設立專門、獨立的「審慎監管局」,三會模式必將被打破。
第二,資管新規出臺,意味著金融去槓桿,對資產價格意味著利空。
從今年一季度開始,央行表外業務將納入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管理趨嚴;在這個基礎上,央行牽頭制定新規,降低全社會「以錢炒錢」的熱度,管控其渠道,主要是為了防範金融風險、防範資產泡沫。在央行剛剛公布的四季報裡,70次提及了「風險」,16次提及了「泡沫」,可見他們的焦慮程度之高。
過去幾年,資管產品總規模幾乎每年狂增50%左右,顯示出資金脫實向虛的勢頭之猛。事實上,去年「姚員外、隔壁老王、董寡婦、村長老劉」的故事,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再次證明了資本氾濫對實體經濟的破壞作用。
中國當下利用槓桿資金過度投機已經登峰造極(網路圖片)
這種玩法顯然無法持續。目前,國內「以錢炒錢」的錢竟然達到了100萬億,這個勢頭不控制,只能把整個國家帶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對於股市、樓市、期市、債市來說,這當然是短期利空。不過,央行的絞索是慢慢收緊的,給市場留有餘地,以防止引爆風險。由於樓市降溫,資產荒事實上仍然存在。所以,資產價格普漲、大漲的條件沒有了,但結構型、脈衝性的上漲,在2017年還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