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總是有一種遺憾和愧疚,覺得沒有照顧好我們。那個時候她們只知道干「革命」,不知道管孩子。偶爾她帶我梳洗一次頭髮,換一套新衣服,那已成為我永生永世難忘的記憶。她說小孩子長得快不要買衣服,很快穿小了。初夏時,看到有小朋友穿上漂亮的白色連衣裙,第二天早上天轉涼了,我執意穿上自己的小花裙子,遭到一頓吵罵。小時候,我還是一個「鼻涕蟲」,兜裡沒有衛士紙搽鼻涕。有一次在夢中,看到一件又一件漂亮的衣服向我飛過來,感覺開心極了。母親總是忙著上班,在我的概念裡,母親上班可能就是頭朝下倒掛在遙遠的天空?
如今,母親說,莊稼不管毀一茬,孩子不管後悔一輩子。母親說,那個時候的人都很傻。我問,那個時候的人都那麼傻嗎?母親說,是,孩子鎖在家裡哭睡在門檻上也不管,上班時前輩們還訓斥她們:你們居然還自己奶孩子(給孩子餵奶),我們都是把孩子奶出去(給別人)!共產主義要消滅家庭,自己的孩子成了「革命」的包袱,長征時期、延安時期都發生過把孩子送給當地老鄉的情況,而且是組織上安排的,孩子一出世就被抱走了。然而,陝北老鄉家裡的條件非常簡陋,超乎想像,不少孩子因此夭折。實質上等於遺棄孩子。
其實這種「革命」性不只是在延安時期和戰爭時期,一直到和平年代,這種意識一直延續並存在著,「革命」對於革命者來說,總是第一位的。否則就是政治落後,思想不進步。記得小時候看過這樣一篇文章,卻是對一位「優秀教師」的質疑,有一篇報導讚賞她心系班裡四十多個學生,而自己的女兒高燒多日,等她上完課再送孩子去醫院時,已經太晚了,孩子留下終生殘疾。年青的作者問,愛學生難道不能愛自己的女兒嗎?明明知道女兒在發高燒,還要堅持去上一節課,這是一位合格的母親嗎?
母親萬千叮嚀,無論如何要帶好孩子,教好孩子。她說,教育學家說,孩子三歲之前是不能有大的挫折的。記得先師孔子曾經說過,孩子三歲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倫語.陽貨》)這是也中國文化崇尚三年之喪孝道的道理。守孝三年,懷念父母的心情,一如父母懷抱撫養我們三年的心情。
孫思邈《千金方》「上少小嬰孺方上」篇曰:「夫生民之道,莫不以養小為大,若無於小,卒不成大。」「從微至著,自少及長,人情共見,不待經史,故今斯方先婦人小兒,而後丈夫耆老者,則是崇本之義也」。由此可見,扶養小兒,憐恤弱小,體現的卻是人生大義。
母親說,原來不理解有的女士有了孩子甚至辭去工作,現在她理解了!我說,韓國和日本非常重視教育,女士成家後,一旦有了孩子馬上辭掉工作,等孩子長大了才出來工作。她們都有很高的學歷,是大學生、研究生,有人說這不是社會資源的浪費嗎?但他們不這樣認為,她們是把自己的學識和修養教給了孩子,等於間接為社會做貢獻。這是真正的對民族、對社會負責。
有的母親過早的送孩子去day care,孩子會有母子分離的焦慮,卻得不到很好的安慰。據工作人員反饋,太小的孩子容易哭鬧,不好管理。
身為人母后,我寧肯自己受累,也不會對孩子採取「愚民教育」,比如不抱,不讓她接觸新鮮事物等。我會給她自由,告訴她做人的道理;給她安全感,教他保護自己,呵護她的成長。孩子表現越來越懂事,懂得自律,愛幫大人幹活,上幼兒園後也很快適應,老師誇她真的很乖。三歲後孩子越來越省心,只要熬過這頭三年,親子關係牢靠,家庭關係篤實。
實際上,由于先生工作壓力大,聽不慣孩子的哭叫聲,而我自己也是疲倦不堪,孩子快三歲我才下決心徹底斷奶。身邊不斷有人指責和笑話,我說美國的哺乳手冊說了,哺乳是母親和孩子二個人之間的事,別人無權干涉,哺乳時間長短是人家的自由。其實,我最佩服的還是莫言先生,記不清在哪篇文章中,他絲毫沒有掩飾自己小時候吃奶吃到七歲,坦言自己虧欠母親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