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網絡圖片)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與小夥伴之間的磕磕碰碰在所難免,。“有人打了我的孩子,我到底該不該教他打回去?” 作為家長,既害怕自己的心肝寶貝被別的熊孩子欺負,又擔心在自己的慫恿下,自己的孩子變成別人眼中欺負人的“熊孩子” 。為人父母在其中應該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孩子被打,需要鼓勵打回去嗎?
西方父母在孩子被打或者被欺負時,是怎麼教孩子的呢?
語言制止
讓孩子學會用語言向打人或者有欺負行為的孩子說出自己的態度,語氣要堅定、中立並且沒有攻擊性。比如可以採用下面的說法:
“我不喜歡你這樣做!”
“不許打人!”
“打人不對!”
“老師說不能打人!”
對於比較小的孩子,當他們出現攻擊性的行為時,例如推搡、打或者踢,他們還不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造成傷害,他們只是無法管理自己的情緒,也不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方式表達情緒。當你的孩子對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堅定說出自己態度時,許多情況下攻擊性行為就會停止。
高聲呵斥
如果語言制止不管用,對方還繼續施加攻擊性的行為,這種情況下可以教孩子對方尖叫或者大聲吼叫,比如:
“不許打人!!!”
“住手!!!”
大聲喊出這些話時聲音要堅定,眼睛要盯住對方,並且把手放在胸前做保護姿勢。如果對方還沒有停止行為,就大聲叫喊尋求幫助,讓周圍的孩子和大人都能聽得見,比如:
“老師,(姓名)打人了!”
主動離開現場
教孩子離開“是非之地”也是一個重要方法。當衝突發生而對方孩子採用了攻擊性行為,自己的孩子不一定要針鋒相對。很多父母會說,如果不這樣自己的孩子不就受欺負了?不就便宜了另一個孩子了嗎?其實不然。主動離開爭執現場,並不一定是懦弱和膽怯的表現,還可能是自信、寬容和勇氣的體現。這不僅可以讓自己避免受到潛在的或者更多的傷害,也能讓孩子發現其它可能性。比如,兩個孩子都爭搶同一個玩具汽車互不相讓,其中一個孩子開始用推搡或者踢打的行為,這時另一個孩子主動離開後,可能會發現其他玩具或者與其他孩子玩耍的機會。這並非懦弱,而是一種人生智慧,讓我們看到更多人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僅僅將眼光侷限在一時一事。
男孩們的故事:
修修和小智都是五歲的小男孩,第一次一起玩,就產生了不愉快。
一開始,兩個小男孩為了一個玩具爭執起來,修修抬手就打了小智一下,小智生氣的大叫:“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沒想到修修非但沒有改過,反而更加瘋狂的對小智拳打腳踢,此時兩個孩子的媽媽開始介入,一個說:“怎麼回事,不能打架!”另一個說:“你做的對,不動手是好孩子。”
對此,修修的情緒更加激動,開始大哭,打滾,不依不撓......而小智得到媽媽的稱讚,隨即遠離戰場,來到媽媽身邊。
這件事還沒有完,修修一直哭個不停躺在地上不起來,他的媽媽不得不把他抱起來帶到一邊進行說教,半個小時過去了,修修和媽媽回來,雖然媽媽讓他向小智道歉,但他還是跑開了。
修修的媽媽不好意思的說:“我家孩子脾氣可大了,看你家小智多老實啊,真聽話。”其實大家都聽出了她的潛台詞:“小智這孩子怎麼這麼傻啊,打他都不還手的。我們修修多聰明啊,佔了便宜還一個勁的哭,讓你們都不好意思說什麼了。”對此,小智的媽媽也只是笑了笑。
對於孩子被打為什麼不教育他“打回來”,小智的媽媽這樣說:“小男孩就要大度,從小讓他學會寬容和忍耐,長大後他會更快樂,也用不擔心在外面惹事生非。”
寬容是一種品德,也是一種智慧,如果父母教會孩子學會寬容,那麼他就掌握了跟任何人交往的一種智慧。學會了寬容,就有了一份很好的人際關係;好的人際關係,讓人的生活快樂。寬容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品質,但更重要的,寬容也是一個孩子在社會上健康發展的能力。
如何改掉孩子心胸狹窄毛病?
(1)創造機會,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人。
(2)當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矛盾和糾紛時,家長不可偏袒自己的孩子,要幫助孩子正確評價自己。
(3)孩子與夥伴有了矛盾,家長應引導孩子反思起因,檢討自己的過失,寬容夥伴的缺點與失誤。
(4)告訴孩子對朋友要以誠相待,即使別人有些小錯,也應該原諒。
(5)成人要做孩子的榜樣,在遇到矛盾或衝突時,要寬宏大量,不計較得失。
(6)必要時,讓孩子體驗一下心胸狹窄的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