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只有這樣中國經濟才能破繭重生。(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7年5月8日訊】上週美日歐股市繼續上漲,韓國、印度、香港等新興市場漲跌互現,黃金石油下跌,金屬價格走弱,國內股債繼續下跌。
歐洲、韓國股市新高。繼美股創出新高之後,德國、韓國的股市相繼創出歷史新高。事實上,今年以來的歐洲股市表現尤其出色,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等股市漲幅普遍超過10%。近期公布的1季度歐元區GDP環比增速達到0.5%,已經連續3個季度環比回升,復甦勢頭力壓美國,4月末歐元區CPI也回升到1.9%的五年高點。
看著別人家的股市創新高,我們免不了要對比一下。A股比不過美股也就算了,畢竟美國有減稅、有移民還有創新。但是比不過歐洲,卻是有點讓人想不通。過去幾年大家做全球宏觀分析,通常上來就把歐洲哢嚓掉,說歐洲注定了沒希望,歐元區只是一個貨幣聯盟,沒有統一的財政政策,也做不了減稅等財政刺激,股市居然也能大漲?
歐債危機的本質,影子銀行發展過度!在金融危機以前,歐洲的銀行紛紛變身為全能型銀行,從商業銀行轉向投資銀行業務,而投資銀行業務類似於影子銀行,其發展依賴於高槓桿,導致資金過度流向高風險的行業和區域,比如說希臘,以及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的房地產,導致歐洲經濟出現虛假繁榮,義大利、西班牙等多國的房地產泡沫嚴重。但影子銀行賺錢容易賠錢也快,隨著次貸危機的爆發,歐洲銀行業損失慘重,被迫收縮信貸並拖累了經濟發展。
到底歐洲做對了什麼?金融去槓桿!在我們看來,促使歐洲回升的力量來自於金融去槓桿,亦即金融業的破繭重生。危機之後歐洲當局加強金融監管,大幅提高資本充足率要求,使得依賴於資金槓桿的投資銀行業務受到嚴格約束,倒逼歐洲銀行紛紛向傳統商業銀行轉型,包括德意志銀行、巴克萊銀行和瑞士信貸均在過去幾年收縮投行業務,發展零售業務,這意味著歐洲銀行業也經歷了痛苦的脫虛向實的過程,但從去年開始歐洲銀行業信貸增速逐漸轉正,說明金融業開始真正為經濟發展服務。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也是投資銀行發展過度,導致資金過度流向房地產,危機以後諸多投資銀行被商業銀行收編或是向商業銀行轉型,金融去槓桿後經濟逐漸恢復健康。
中國資產泡沫的本質,金融過度繁榮!所以,把中國和危機以前的美國歐洲對比,可以發現有一點非常類似,就是金融業發展過度。16年中國銀行業資產增速高達16%,而其中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的存貸款增速僅在11%左右,說明驅動中國銀行業高速增長的是以同業業務為代表的投資銀行業務。而從整個資產管理行業來看,16年的券商資產增速高達50%,保險業和信託業資產增速高達24%,所有這些金融子行業的增速均遠超13%的M2目標增速,更是遠超當年7%的GDP以及3%的CPI發展目標需要。其結果是去年單單銀行業就新增了3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資產,相當於創造了30萬億的貨幣,而GDP僅新增了5.5萬億,很明顯金融業創造了過多的貨幣,而且主要是流向了高風險的房地產和融資平臺等領域。
當前金融監管的本質,金融去槓桿!今年央行開始強化宏觀審慎監管MPA考核的約束,3月以來銀監會發布了8道金牌,近期證監會也開始監管券商資金池,其本質就是要把金融機構從失控的發展裡面拉回來。過去幾年,許多中小銀行,保險、證券和信託公司都以50%以上的速度在擴張,這對於中國經濟整體而言是巨大的風險,也是當前監管的重點針對對象。而傳統的商業銀行有資本充足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約束,根本不可能高速發展,因此監管的重點其實就是約束投資銀行的發展,尤其是逃避監管的金融同業業務,把金融業的槓桿降下去,把超發的貨幣收回來,迫使金融業發展向實體經濟回歸。
中國的金融業出現了過度繁榮,扭曲了資金配置。為什麼國外也有萬能險、也有同業存單這些融資工具,但是鮮有聽說保險、銀行能靠高息舉債變大的?就在於國外金融機構有倒閉的風險,所以越高的萬能險、存單大家越不敢買。但是在中國由於大家認為金融機構不會倒閉、有政府背書,所以是越小的保險、銀行發得利率越高的萬能險、同業存單賣的越好。由此可見,一定要讓一些發展失控的金融機構破產關門,這樣大家才會吸取教訓,老老實實回歸金融業的本質、為實體經濟服務。而在金融去槓桿的過程中,會伴隨短期陣痛,比如資產價格下跌,金融機構倒閉等等,但是不破不立,只有這樣中國經濟才能破繭重生,中國資本市場才有長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