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6月18日訊】最近,媒體曝光了一份來自萬科人力資源部的內部郵件。這封郵件中指出,「面對地產‘黃金時代’的結束,公司更加強調真實價值創造,集團薪酬政策將據此進行分步調整。」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萬科標準」幾乎可以說是行業標桿。在房地產政策持續加碼的高壓之下,龍頭企業的風吹草動,都會被市場反覆解讀。
這段時間,類似「喜大普奔房價降了!」的新聞,一直很熱鬧。當然,相反的一面是大家現實觀感的不一致。看看手機屏幕上這樣的新聞,再看看被政策急凍的房地產市場,想必許多人心裏都是不以為然的。
不過,在有些地方,共識依然很明確:單一的個案並不能代表市場情況,需求被壓抑,並不意味著需求消失。在有限的供給面前,大城市的房價要真的普降恐怕不是一件容易事。
之前有分析報告列出了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房地產發展歷程曲線。除了日本遭遇「黑天鵝」之外,主要發達國家的房地產市場,近百年來一直是處於增量狀態。以美國為例,近一百年來,美國房地產行業保持了穩步上升的態勢,符合宏觀經濟發展。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羅伯特的房價指數顯示,房價自1890年以來上漲了約一半,這其中還不包括通貨膨脹的影響。
房地產的黃金時代不會輕易結束。無論我們願不願意承認,房地產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始終會是左右一個國家經濟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對於國內市場來說,主要的大中城市持續人口流入,以及由此衍生的供需不平衡局面並沒有真正改變,在居民普遍缺乏優質投資選擇的情況下,房地產依然還是投機客青睞的投資品。
當然,對於中國目前的房企來說,想要重回前十年的風光,恐怕是不現實了。急凍的高壓政策,儘管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供需之間的矛盾,但是對於資金鏈條本就比較緊張的房地產企業來說,資金回籠的難度正在不斷增大。可以預見的未來,必然會有一批中小型房企將因此而倒下。
更關鍵的是,在政策環境因素之外,哪怕是就市場環境來看,在限購政策出臺前存量房的交易比重正在日漸上升也是不爭的事實。
大家也許驚訝於萬科如今的判斷,但其實早在好幾年前,王石就曾經公開發表「房地產進入白銀時代」的觀點。只是對於所謂「白銀時代」到底什麼樣,王石並沒有做細緻的解釋,只是說,「不可能遍地是黃金」、「萬科在新的十年內,將把定位由房地產開發商轉為城市配套服務商。」
如今來看,不得不承認王石對於行業的遠見。對於房地產企業、特別是以往佔據新房供應市場的房企來說,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凜冬確實已至。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有哪個行業能夠永遠基業常青。哪怕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也能一步一步看到,風口是如何從珠三角長三角的製造企業,轉移到房地產企業再到網際網路新經濟的。這是經濟週期必然的規律。
對於中國經濟來說,房地產企業「拿地就能賺錢」的黃金時代結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