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古籍有不少的名句警言,意在宣揚傳統文化的道德理念。(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接續〈集思廣益!《二十四史》擁有無數名句〉一文。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從《史記》到《明史》,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包含了4000多年的歷史,用本紀、列傳、表、志等統一的體裁編寫。有關德行教化、治國安民、修齊治平、選賢任能、為人處世之道等各方面,都有所涉獵。
《二十四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其中有許多名句警言宣揚傳統文化的道德理念,警示人們要順從天理,擇善而從,以下摘錄數則: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譯文: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貪圖安逸享樂可以使自身敗亡。
2、樂聞過,罔不興;拒諫,罔不亂。(《新唐書》)
譯文:喜歡聽別人指出自己的過失,沒有不興盛的;拒絕別人的規勸,沒有不混亂的。
3、儉為德之恭,侈為惡之大。(《周書》)
譯文: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4、恭儉福之輿,傲侈禍之機。(《北史》)
譯文:恭敬節儉是承載福祿的車子,而驕縱奢侈則是禍患之機兆。
5、克儉節用,實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敗德之本。(《舊唐書》)
譯文:堅持儉樸,厲行節約,是弘揚正道的本源;崇尚奢侈,放縱情慾,是敗壞德行的根本。
6、清者蒞職之本,儉者持身之基。(《周書》)
譯文:公正廉潔是任職的根本,節儉是修身養性的基礎。
7、清者則心平而意直,忠者惟正道而履之。(《三國志》)
譯文:清廉者心境平和而為人正直,忠貞者只走正道。
8、以天地長久,而人居其間,有白駒過隙之喻。(《三國志》)
譯文:由於天地長久,而人居於天地之間,因而有人生短促如白駒過隙的比喻。形容人生之短暫與天地之無窮。
9、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舊五代史》)
譯文:指時機難得,必須抓緊,不可錯過。
10、見微而知清濁。(《史記》)
譯文:看到一些跡象就能知道事物的清白與汙濁。
11、人心所歸,惟道與義。(《晉書》)
譯文:人心所歸向,惟在天理、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