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皇上稱他為「老實王」!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遼陽城裡出了一位才子,名叫王爾烈。他從小工詩文、善書法,聰穎過人,才資出眾。長大為官後,清廉不染,有「雙肩明月,兩袖清風」之譽。
有一天,王爾烈從江南主考(任主考官)回來,嘉慶皇帝接見他。
嘉慶帝早知他一貫清苦,問道:「老愛卿家境如何?」
王爾烈答道:「幾畝薄田,一望春風一望雨;數間草房,半倉農器半倉書。」他用聯語作答,心裏高興,不以為苦!
嘉慶皇帝說:「老愛卿為官清廉,朕是知道的。朕要派你去安徽銅山鑄錢,你去上幾年以後,光景就會不錯了。意思是:我想讓你去發財除窮,你就去發財吧」
於是王爾烈被派到銅山去當鑄錢官。那裡有一座清朝御製通寶的鑄錢爐。
他在那裡一晃過了三年,現在,又奉命被召回到京城。
嘉慶皇帝,又召王爾烈上殿,問道:「老愛卿,這一回可度餘年了吧?」言外之意是說:王爾烈剛從錢堆裡打滾回來,你下半輩子,不會再缺錢花了。
王爾烈聽後,笑著說:「臣依然是兩袖清風,一無所存。」他還是老樣子,不貪不取。
嘉慶皇帝說:「不會吧?你再摸摸你裡衣的內袋裡,藏有什麼金寶貝,讓我看一下!」
王爾烈這才回手一掏,從套袖裡的內袋,掏出三個銅錢來,只見一個個磨得溜光鋥亮,原來這是鑄錢時用的、皇上交給的錢樣子。他每到一地,總要查看當地的錢,是否有人偽造?原來有人檢舉說:「王爾烈每到一個新地區,都會拿些錢數摸,並把三個金寶物,放到內袋,永不離身!」
嘉慶皇帝見王爾烈如此清廉,十分感動地說:「卿真可謂‘老實王’了!」
二、從「筆架博士」到「海青天」
海瑞是明朝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幾百年來,到處傳誦著他剛直不阿、清廉正派的故事,海瑞成了婦孺皆知的傳奇人物,清廉正直的官吏的代表。
海瑞剛剛開始做官時,曾任過福建南平教諭。教諭是縣裡儒學的教官。可是他卻不因官職卑小,而稍有鬆懈。從這時起,他就表現出剛正廉潔的作風。他向學生們宣布:禁止學生送禮。他從來不接受學生的禮物。
他認為學堂,是師長教導學生的地方,應該是高尚的,他也因此反對在儒學中,向上司磕頭。他說:「到衙門中參見上司,當然應行屬員叩見之禮,可是這裡是學堂,是師長教導學生之地,是有尊嚴的,不應當行磕頭禮。」
有時,頂頭上司提學御史,到儒學來視察,別人都跪下磕頭,海瑞卻只是長揖行禮,不肯下跪。每到這時,就見他一個人,站在中間,兩邊的人,都跪下了,像個筆架。從此,他得了個外號,叫「筆架博士」。
四年後,海瑞被調到浙江淳安,任知縣。他到任後,採取了一系到的廉政措施。他革去了歷屆相傳的知縣常例。所謂「常例」,就是攤派在田賦上的加收,作為縣官的津貼。他反對行賄。他自己從來不搞那一套。有人勸他隨潮流沒壞處,他說:「天下的官吏不行賄,就不能陞官嗎?天下官吏都去行賄,就都不會降職嗎?我怎能為了陞官,葬送自己的人格呢?」還說:「充軍、死罪,我都甘心忍受。但那種苟且的行徑,卻是幹不得的!」
照例,知縣進京入朝,都得送禮行賄,這筆錢,可以從老百姓頭上攤派。而海瑞不幹這種事。他入京兩次,只用了路費48兩銀子,一文錢的禮,也沒有送。
因為他不肯行賄,也不受賄,海瑞成了有名的窮知縣。他很少吃肉,平時飯桌上的菜,都是他同老僕,在縣衙後面空地上種的。海瑞母親過生日,海瑞為母親祝壽,讓人買來二斤肉。這件事在當時成了新聞,連總督大人胡宗憲,也知道了,對別人說:「聽說海知縣為母親做壽,居然只買了二斤豬肉!」
就是這個窮知縣,布衣粗食,卻幹出了許多驚天動地的事情。有一次,總督大人胡宗憲的公子,帶著大批隨從和行李,由淳安經過。這位貴公子,倚仗老子的權勢,一路上作威作福,惹事生非。他住在驛站,百般挑剔,嫌吏員服侍不周,竟將吏員,倒吊凌辱。海瑞聞訊後,讓人將胡公子抓了起來。
總督胡宗憲,是個居官暴厲的大員,他在東南防倭中,很有辦法。如今該怎樣處置他的兒子呢?海瑞一不做二不休,下令將胡公子行李中的數千兩銀子,一律收納入庫。然後將胡公子送到總督衙門去,同時送上一份報告:「想當初胡大人來的時候,命令所經之處,不得鋪張供給。如今來的這傢伙,口稱是大人的公子,可是,他的行裝豐盛,胡作非為,必定是假冒的,有意敗壞總督大人您的名聲。請大人法辦。」胡宗憲接到報告和被解押來的兒子,哭笑不得,也無法怪罪海瑞。
胡宗憲原想扳倒海瑞,實感風險太大,只得就此作罷。
一個小小的七品知縣,竟敢拿辦總督大人的公子。海瑞的名聲,頓時風傳全國。
明朝隆慶三年夏天,海瑞以右僉都御史,巡按江南。消息傳出,一些平日貪污受賄、劣跡昭著的官吏,官也不敢當了,自己悄悄溜走。連掌管江南織造的最有權勢的太監,也不敢再乘大轎子,都改乘四人抬的小轎。
海瑞到來後,果然雷厲風行,興利革弊,整肅政風。但得罪了貪官污吏,在江南巡撫任上,只干了半年,就被排擠走了。
萬曆初年,有人舉薦海瑞。可是當時掌權的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巳經有了妒忌心,不願意起用海瑞,他讓巡按御史,悄悄地去海瑞家中,暗挑海瑞的毛病。御史到海瑞家裡一看,那是山間的一處寒舍,家中一無所有。海瑞讓家人燒飯殺雞待客,御史吃過飯後,嘆息而去。海瑞家居,也是這樣清廉,那些權貴們更加害怕。更不敢再讓他出任重職。
海瑞死時,家中床上用的是葛布的幃帳,鋪的席子都是破的。死前三天,兵部送來的柴火銀,多了七錢,海瑞還讓人退還回去。」他死後,家裡只有一點剛收到的薪俸。他沒有兒子,他的喪事,都是由同僚們湊銀辦理的。
三、甘做「苦行僧」的陳瑸
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著名的清官名叫陳瑸。康熙33年,他初任古田知縣時,該縣賦役,輕重不均,他清理、平均了賦役,使民眾得以安居。不久,他被調往臺灣。那時,臺灣剛收復不久,他興學廣教,傳播文化。後來,他出任四川提學道僉事,拒絕賄賂,成為四川官吏中之最廉者。
康熙五十三年,陳瑸提升為偏沅巡撫。到任後,首先懲治了一些貪官污吏。接著又辦了「禁止征銀時增加損耗」,「禁止百姓向官府、下級向上級的饋贈」;「辦書院」、「建學校」等10件事,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嘉獎勉勵。
陳瑸為官20餘載,能以清廉著稱,不曾有一絲一毫之苟得。按照當時的規定,在官者可以得到一些使用公差的錢,但是陳瑸卻從不領取。從古田到臺灣,從四川到湖南,陳殯隻身在外20幾年,從未帶家眷、延幕賓。他的兒子幾次想去探望,可是無錢僱車船,不能成行。
有人問他的廚子:「你的主人經常以什麼為食物?」廚子回答說:「一年四季是蔬菜,從未見有山珍海味。」許多人認為陳瑸之清苦是令人難以忍受的。然而,陳殯安然處之。他常對人說:「為官者應該清廉,貪不在多,如果官吏妄取一二非分錢,即與百萬金無異。」
在他入朝見康熙帝時,他也這樣說。康熙帝對此非常讚賞,遂即問他:「你的日子過得怎樣?」他如實向皇上作了匯報,並說:「比起窮苦百姓,我的日子已是很不錯了。人所以貪取,都是以為費用不足。而我自從當了知縣以後,巳不至窮苦,因此不取一錢,也足夠用了。」當陳殯退下時,康熙帝望著他的背影,感謝地說:「這真是一位苦行僧呀!」
而陳殯,確實是一位甘做苦行僧的清官!
康熙五十七年,陳殯病故。在他留下的一份遺囑中寫道:「我有公項(因公辦事而自節省下來,花光無餘,也屬正當開支)余銀13000兩,應充作軍餉。」對此,康熙皇帝十分感動。下旨以10000銀兩充軍餉,餘下的3000銀兩,給其子,用以辦理葬事,還對大學士們說:「陳瑸官甚優,操守極清。自古以來的清官,大概沒有超過陳瑸的了。」於是追授陳瑸為禮部尚書,謚(封號)「清瑞」。
(以上均據《清史稿》)
来源:看中國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