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曾經歷了大人,中人以及小人同在的時代。人們已熟知恐龍的存在,孰不知,那對那時五米高的大人來講,如同中人,即像我們今天這樣的人,看牛沒有什麼兩樣。如果瞭解了我們地球的歷史,我們再看到如今新發現的巨鳥化石,恐怕也就不稀奇了。
巴西科學家發現怪異的有冠翼龍化石,它是一種有翅會飛的巨大爬蟲,生存於一億一千萬年前的恐龍時代,在低飛掠過水麵時,用它像剪刀般的尖嘴捉魚,頭上還頂著奇大無比的角質巨冠。
巴西Federal Univ.Rio de Janeiro國家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Alexander Kellner和Museum de Ciencias da Terra的Diogenes de Almeida Campos在Science上發表過去未知的一種翼龍。翼龍不是恐龍,是恐龍的親戚。新發現的怪翼龍頭頂有巨大的角質頭冠,頭冠尾部呈V字型,看來像巨大的矛頭或刀刃。除開怪異頭冠外,該化石可以讓人們瞭解翼龍類動物的獵食方式。Kellner和Campos為此怪翼龍取拉丁學名為Thalassodromeus sethi,前半意思是「海上奔者」,後半則為古埃及代表邪惡紊亂的神祇Seth。這項發現極有價值,不僅它頭上的巨冠令人稱奇,它的覓食方式也值得深入研究。
Kellner說,生存在距今一億一千萬年前的這種翼龍頭上的冠十分巨大,頭部連頭加冠全長1.42公尺,翼展近4.5公尺,身長約1.5公尺。「若不是看到化石,無法相信會有這樣的動物。」Kellner說道:「你能想像這種長相的動物在水面上向你直衝而來的景像嗎?那一定是地獄的景象。」柏林Humboldt Univ.自然博物館的翼龍專家Dave Unwin就說道:「它真是個壯觀的動物啊。」
Kellner說,怪翼龍可能在內陸咸水湖覓食,它用下額掠過水麵,把可口的魚蝦一網打盡。凱爾納表示,怪翼龍的顱骨除開冠部,線條流暢且窄小,下顎突出,略長於上頷,其長「喙」上半部及下顎的組成方式顯示,兩者組合堅強得像把剪刀。怪翼龍覓食之際,可能是飛掠內陸水味略咸的瀉湖,下顎輕掠水面,準備咬住自己碰到的魚類及介殼動物。要是現代人看到怪翼龍在水面掠巡,「定會覺得碰到鬼了」。
怪翼龍在外形上最引人注意的特徵是它的巨冠又大又薄,尾端呈V字型,像矛或刀刃。它的冠佔頭部全長四分之三,在比例上是動物中最大的,除了另一種翼手龍之外。怪翼龍的冠部有溝狀網路,Kellner認為那代表上頭曾密佈血管,怪翼龍藉此來散熱,調節體溫。冠部另一種可能用途是飛行時的方向舵,追逐獵物時可以用來改變方向。
Univ.Portsmouth的David Martill認為翼龍生活的時期,巴西東北部盛產魚類,許多小島是理想的筑巢地點。如果怪翼龍的冠部是色彩艷麗的,那可能是用做吸引異性。
翼龍不是恐龍,雖然兩者都是生存力極強的爬蟲類,也都出現在約兩億兩千五百萬年前的三疊紀,直到六千五百萬年前隕石或其他外星體衝撞地球,將它們毀滅。部分化石顯示翼龍身上有羽毛。
翼龍是地球最早的飛行動物,比鳥類和蝙蝠早幾百萬年。怪翼龍生存在白堊紀中期,也是恐龍末期。
人類對翼龍所知不多,因其骨質較輕,不易成為化石。Kellner的新發現是根據1983年在巴西東北部出土的Santana組頭骨化石,其他部分後來也陸續找到,使Kellner能推算他的翼展和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