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玄定都洛陽以後,便欲派一位親近而又有能力的大臣,去安撫河北一帶,劉秀(紀元前6—紀元57年)看到這是一個發展個人力量的大好機會,便託人說服劉玄。劉玄同意了這個請求,劉秀就以更始政權大司馬的身份前往河北,開始了擴張個人勢力、建立東漢政權的活動。
當時的河北,有三股勢力,最大的是王郎,他自稱是劉邦的後代,號召力很大;其次是王莽的殘餘勢力;再次是銅馬、青犢等農民起義軍。劉秀在河北,每到一地,必先接見官吏,平反冤獄,廢除王莽的苛政,恢復漢朝的制度,並且釋放囚犯,慰問飢民。所做之事,均順應民心,因而,得到了眾多官、民的喜悅。
當時,有一個叫劉林的人,向他獻計說:「現在,赤眉軍在黃河以東,如果決河灌赤眉,那麼,百萬人都會成為魚鱉。赤盾必滅!」劉秀認為這樣太過殘忍,有傷天理,定會失去民心,就沒有這樣做。
劉秀初到河北之時,兵少將寡,地方上各自為政,無人聽他指揮,雖能「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但畢竟沒有大量軍隊。他被王郎追捕,曾多次陷入窘境。後來,他逐漸延攬了鄧禹、馮異、寇恂、姚期、耿純等人才,又假借當地起義軍的名義,招集人馬,壯大聲勢,並聯合信都、上谷、漁陽等地的官僚集團,才算站住了腳。由於他實行寬和的政策,服人以德、不以威,眾人一旦歸心,就較為穩定。劉秀認為「柔能制剛,弱能制強」,他多以寬柔的「德政」,去收攬軍心,很少以刑殺立威。這一點,在收編銅馬起義軍將士時,表現得最為突出。
當時,銅馬起義軍投降了劉秀,劉秀就封其渠帥為列侯,但劉秀的漢軍將士,對起義軍很不放心,認為他們既屬當地民眾,又遭攻打殺掠,恐怕不易歸心。銅馬起義軍的將士,也很不自安,恐怕不能得到漢軍的信任,而被殺害。在這種情況下,劉秀竟令漢軍各自歸營,自己一個人騎馬來到銅馬軍營,幫他們一起操練軍士。銅馬將士議論說:「肖王(劉秀)如此推心置腹地相信我們,我們怎能不為他效命呢?」直到把軍士操練好,劉秀才把他們分到各營。銅馬起義軍受到劉秀的如此信任,都親切地稱他為「銅馬帝」,下定決心,要跟隨劉秀到底。
紀元25年,劉秀勢力已十分強大,又有同學自關中捧赤伏符來見,說劉秀稱帝是奉「上天之命」,劉秀便在諸將的一再請求下稱帝,年號光武。稱帝之後,便是和原來的農民起義軍爭奪天下。此時,他仍貫徹以柔治天下的思想,這對他迅速取得勝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劉秀輕取洛陽,就是運用這一思想的成功範例。當時,洛陽城池堅固,李軼、朱鮪擁兵30萬。劉秀先用離間計,讓朱鮪刺殺了李軼,後又派人勸說朱鮪投降。但朱鮪因參與過謀殺劉績,害怕劉秀復仇,猶豫不決。劉秀知道後,讓人告訴他說:「舉大事者,不忌小怨。」你若能投降,不僅決不加誅,還會保你現在的爵位,並對天盟誓,決不食言!」朱鮪投降後,劉秀果然親為解縛,至誠以禮相待。於是,眾將欽服,英才多歸,軍民擁戴,大事即成。
(事據《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