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11月17日訊】貿易是有好處的,不管是國內貿易還是國際貿易,都可以使生產專業化,提高效率,從而節約資源。它強調不同的人和不同國家的「強項」,人人都可以拿出自己最好的產品與他人/他國進行交易,彌補其他國家某些經濟領域中的弱項,所以會出現共贏的局面。
但是,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卻不是這樣的。那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希澤爾(Robert Lighthizer)的這一「中國是世界貿易體系之威脅」的表述是否正確呢?
若以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經濟原則將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和真實的(自由)貿易進行比較的話,對貿易雙方來說,與中國的貿易未能體現出雙贏的局面。而往屆的美國政府恰恰是這個問題的始作俑者。
在一個自由貿易體系中,私人公司參與貨物和服務貿易,在一年結束的時候,一個國家會有貿易順差,另一個國家會出現貿易逆差。在極少數情況下,出口和進口相互抵消,這會是最好的情況。
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較低,可以更便宜地生產小部件,讓我們假設中國在一年之後對美國有100美元的貿易順差(但事實是,2016年這一順差為3470億美元,而中國公司獲得了大量的補貼以便在世界市場上傾銷中國製造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私營公司和民眾手裡多出的這100美元,可以用來做兩件事情:其一,他們可以用這些錢購買自己暫時無法生產的,具備高附加值和相同質量的美國商品或服務,例如汽車,從而在下一個時期沖銷貿易順差。
其二,如果中國人沒有找到任何美國產品值得購買,他們可以將這些美元盈餘投資到美國資本市場上。在一個沒有政府干預的真正的自由制度下,投資方向不會只是美國國債,而是在股票,房地產,甚至新的建設項目。
對美國資本市場的投資,無論是直接投資或通過銀行間接投資,將會提升美國的生產效率。經過充足的時間和足夠的投資,更有競爭力的美國產品將會減小美國的貿易逆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美好時代」,這個體繫在「金本位」的制度下運轉良好,使得所有參與各方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昌盛。這也得益於穩健的貨幣體系和固定匯率,使得匯率風險消除後,資本投資變得更容易。
迥然不同的現實
今天的現實情況卻不同,這也是為什麼十多年來美國相對於中國貿易持續逆差——從2001年到2016年,美中雙方累計的貿易逆差為3.36萬億美元。
相對於美方允許中國公司和個人購買美國產品或投資美國私人資本,中國卻通過印鈔來購買國有企業賺取的100美元的貿易順差,然後把這些資金投入美國國債。這種干預市場的行為對自由貿易及競爭的天然平衡力量會產生一些重要影響。
中國人民幣匯率被人為地低估,因為(中國)央行開動印鈔機向國營企業購買美元,抬高了美元價格。這使美國產品的競爭力在兩個方面下降。一是降低了中國(貨幣)的匯率,使得海外的產品更加昂貴。其次,它通過降低利率人為地刺激經濟活動和投資規模,造成產能過剩,從而使中國產品的價格更加低廉,超越了僅僅因為廉價工資所能達到的程度。
在美國方面,中國通過貿易順差賺得的數萬億美元不是投資於私人資本,而是投入美國國債。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對美國國債的投資都無法提高美國經濟的生產率與中國產品競爭,從而導致美國經濟長期和隱性地失業,因為表面的失業數據無法反映數百萬人遠離工作機會這一事實。
因此在目前的機制下,更像是兩國政府相互交易並獲得利益,而不是個人和私有公司。結果是,一方產生持續的貿易逆差,另一方是持續的貿易順差。
當然,美國消費者從廉價的商品中得到了一些好處,但這並不能令人安心。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已經流失,許多便宜的商品都是以福利支出的名義用政府的錢購買的。
美國前總統喬治·W·布希(George W. Bush)和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幾乎沒有採取任何措施試圖改變這種情況。兩國政府都依賴中國的貿易順差美元不斷流入來支撐不斷擴大的美國政府債務。在布希當政期間,美國債務增長了近5萬億美元,歐巴馬治下,國債增長了超過9萬億美元,偶爾的批評和一些臨時關稅並沒有改變整體態勢。
唐納德·川普(特朗普)(Donald Trump)總統的「小政府」和「美國第一」的立場在言語上預示了其(對華貿易)政策將有180度的轉向,儘管迄今為止還未訴諸於強硬的行動,但川普已下令對中國政府的知識產權盜竊行為進行調查。如果調查發現系統性的知識產權盜竊行為,可能會導致美國對中國貿易行為採取最嚴厲的懲罰措施。
最初的交易
這個相對粗淺的分析沒有涵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與中國就其加入世貿組織談判時達成的最初交易的複雜性,也沒有包含中國對(世貿組織)寬鬆規則的規避,從而將美國公司和工人置於更糟糕的境地。
例如,根據入世規則,中國在2010年之前應將工業品平均關稅降至8.9%,農產品平均關稅降至15%。然而,2016年的WTO關稅手冊顯示,中國對所有商品的平均關稅仍為10%,而美國的關稅為3.5%。
所以即使按照WTO的規定,僅僅憑藉總體關稅稅率,中國相對於美國的產品就已具有巨大的競爭優勢。
另外,儘管中國在口頭上標榜自由貿易,但正如「2025年中國製造戰略」和「科學技術十三五規劃」所述,中國實際實行的是創新型的重商主義貿易政策。這也是為什麼羅伯特·萊希澤爾(Robert Lighthizer)的「中國是世界貿易體系之威脅」這一表述並非謬論。
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在其主題為「阻止中國重商主義」的綜合報告中這樣寫道:「中國的戰略不僅僅是重商主義(限制進口和增加出口),而是要達到完全自給自足。中國政府已經表明,它曾在鋼鐵和造船等許多傳統行業尋求自給自足,現在更想要在航空航天、計算機和半導體等新興行業中擺脫促成全球經濟自由貿易的基本原則:比較優勢。」
為了在所有行業實現完全的自給自足和佔據主導地位,中國採取了多種不符合WTO規則的戰略,例如收購外國技術企業,迫使在中國運作的外國公司向中國國內轉讓技術或知識產權,通過間諜和網路黑客盜竊知識產權,以及禁止或限制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等等。
綜上所述,世界經濟論壇在2016年「貿易促進報告」中提到,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封閉的市場之一」,在國內市場准入的136個國家中排名第101位。
中國並不提倡自由貿易。它的一個官方政策是利用貿易夥伴的優勢來實現戰略性自給自足。因此,沒有理由支持這個公開敵對政權的戰略,萊希澤爾對這一點的理解很透徹。
他說:「我們必須找到其他方法來捍衛我們的公司、企業、工人、農民,甚至我們的經濟體系。我們必須想辦法確保我們的市場導向經濟成為最終的贏家。」
現在,是將口號付諸實際行動的時候了。
(點擊看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