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11月30日訊】上海,一直都是中國的金融中心,所以本文的第一部分,當然是要講述這個城市的金融業。
筆者就直接給出結論吧:上海已經喪失資金的聚集能力!
截至今年10月底,上海各項存款餘額為112,100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底的110,511億元,增幅僅剩下1.4%。這種增幅是什麼概念呢?
中國10月底的存款餘額較去年的增幅為8.3%(168.50萬億/155.52萬億),上海的資金增幅,連全國整體增幅的五分之一都沒有!至於同期上海的各分項存款數據,同樣不算好看。最關鍵的是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上交所、各證券基金等機構存款),出現了顯著下降。截至10月底的降幅為7.9%(2.00萬億/2.17萬億)。要知道上海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各類投資機構星羅密佈,匯聚了全國的流動資金,流入股市、匯市、債市等等領域。這些資金,都會在上海的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餘額中體現出來。然而今年以來,上海居然就出現了近8%的資金數據降幅!而同期中國的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的增幅高達13.2%(14.65萬億/12.94萬億)!這麼一比較,上海金融業今年的萎縮幅度,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居民的存款數據同樣不樂觀。截至10月底的上海居民存款較去年底的增幅2.0%(2.56萬億/2.51萬億),而全國同期增幅為6.0%(64.27萬億/60.65萬億)。可見上海的老百姓整體上也掙不到錢了。幸虧上海的企業還能追上全國的平均水平,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幅,上海為4.1%(4.69萬億/4.51萬億),而全國為3.8%(55.11萬億/53.09萬億)。
當資金不再流入上海的投資領域,首當其衝的,當然就是服務於投資的高級白領行業,也就是「商務服務業」,即投資顧問、策劃、財會和法務行業。2017年1-9月,上海商務服務業整體利潤636億元,較2016年同期的771億劇烈下降17.5%。這是上海自從2011年開始提供分行業利潤統計數據以來,商務服務業第一次出現利潤下降,並且第一次下降,就是如此大幅度的下降。我們必須知道的是,商務服務業是上海最重要的第三產業,沒有之一。在上海856萬第三產業就業人口中,商務服務業的就業人口高達131萬人,遠超金融業的35萬人和房地產業的50萬人。恰恰是龐大的商務服務業人群的存在,能提供完備的從策劃諮詢到會計法務的全套金融服務,才保證了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然而這些精英白領們,今年第一次遭遇了真正的寒潮。
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的房價從今年3月份之後就停滯了。到9月份之後,開始有些頂不住的高槓桿炒樓黨大幅降價拋售,雖然也還不算是主流,但拋售畢竟已經開始了。整體來說,3月份之後,上海的整體均價就停滯在5萬,眼看著就往5萬以下走了。在價格停滯的同時,成交量劇烈萎縮,無論一二手房,今年1-10月的成交量同比去年同期都減少了6成以上。關鍵在於,上海的地產調控政策並沒啥特別出彩的地方,無非就是針對購房客戶的限購限貸,針對地產商的限售限簽之類,都是隨大流的調控手段。連加息以及直接禁止外地戶籍客戶貸款之類的金融大招都沒用上,更沒有限制業主轉讓的所謂「凍結」政策。
在2010年之後的屢次地產調控中,這種隨大流級別的調控手段對上海這樣的金融中心來說毫無作用,根本無從阻止上海的房價持續穩定的上漲。因此很多人接受了「京滬永遠漲」的論調,他們深切的相信,無論如何調控,上海房價總歸是一定要上漲的。然而現在這種簡單的調控,就把上海的地產市場打進了極度萎縮的狀態。在這種萎縮現象的背後,無非是上海第一次喪失了資金的吸引力,喪失了金融中心的地位罷了。
當然,在這裡我們需要追問的是,為什麼?為什麼上海竟然沒錢了?在這裡筆者可以給出的解釋是:這個城市的房價泡沫,恰恰就是將資金趕出這個城市的原因。當上海人紛紛以內環10萬中環8萬外環5萬而驕傲的時候,真正的企業家群體,正在為劇烈上漲的房租成本焦頭爛額。隨著他們的撤離,資金當然也隨之撤離,並因此給上海的房價泡沫帶來了真正的衝擊。
最後的問題是:這個已經不配稱為金融中心的城市,這個幾乎沒有了增量資金的城市,這個不再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城市,還能如何維持房價泡沫?回歸實業之路,重新讓「上海製造」之名響徹中國?這個話說起來真是連上海人自己都要笑死。要知道由儉入奢易,現在玩慣了金融的上海人,那真是已經對製造業深惡痛絕,必欲除之而後快。當這個城市的金融之路走到盡頭,筆者真是對它的炒樓黨們拿什麼去付按揭款,充滿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