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就職照片(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看中國2017年12月22日訊】導言
本文一連四篇去講述孫中山先生一生與革命有關的事跡和當年的社會面貌。
第一篇是《孫中山先生前傳》,講述了孫中山出生至1894年之間的事跡和當年的社會現象;第二篇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之路》,繼續講述孫中山1894年開始推行革命至1911年「黃花崗起義」之間的事跡和當年的社會現象;第三篇是《孫中山先生再革命之路》,繼續講述孫中山1911年「黃花崗起義」至1922年「第二次護法運動」之間的事跡和當年的社會面貌;這一篇繼續講述孫中山1922年實行「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至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這三年的事跡和當年的社會狀況。
如果讀者錯過了,可以在本網站「看中國」中找尋。
再革命之路
1913年3月23日,袁世凱獨攬大權之後企圖恢復帝制。孫中山發動各省起兵討伐袁世凱,歷史稱為「第二次革命」。1917年7月1日,徐州軍閥張勛率領部下在北京擁立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復位,歷史稱為「張勛復辟(粵音「逼」),皖系軍閥段祺瑞帶領部隊擊退張勛軍隊,溥儀復位12天後被迫退位,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名義推舉馮國璋出任總統,段祺瑞本人為「國務總理」,1917年9月10日,孫中山以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名,委派蔣介石展開北伐,歷史稱為「第一次護法運動」,又名「第三次革命」。1921年初,孫中山以「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大總統」的身份,再一次統領北伐行動,歷史稱為「第二次護法運動」。可惜,這幾次「革命」行動和「護法運動」都未能統一中國。
「聯俄、容共、扶助農工政策」
1922年8月,蘇聯政府派特使與孫中山聯繫,表示蘇聯願意協助孫中山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
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政府代表越飛(Adolf Abramovich Joffe)談判有成,共同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開始了「聯俄」政策,主要內容包括:1)蘇聯願意在經費和軍事上援助中國獨立和完成統一;2)蘇聯願意放棄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3)蘇聯不會使外蒙古脫離中國;4)共產主義不會在中國實行;等等。
1922年底至1924年,對內,孫中山與各軍閥商議,謀求和平統一中國,實行民主統治,不和議的就以軍事行動來殲滅在各省盤據的軍閥,對外則向列強謀求廢除一切不平等的條約。
1923年初,孫中山在廣州重建「大元帥府」,並派出「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訪問蘇聯,邀請蘇聯在政治和軍事上協助中國的統一和革命事業。
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黨綱、黨章,確立了中國要走「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的路線。
1924年6月,「中國國民黨」創建「黃埔軍校」,以加強訓練中國的軍事人材,蔣介石為「黃埔軍校」首任校長。
1924年10月,將領馮玉祥推翻吳佩孚控制的北京政府,聯合「奉系軍閥」張作霖,共同推舉段祺瑞在北京臨時執政,同時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歷史稱為「北京政變」,當時,孫中山已抱恙在身。
1924年12月29日,「中國國民黨」容許「中國共產黨」黨員加入,以團結和壯大國民革命力量,展開了「容共」政策。「中國國民黨」正式改組,實行「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標誌著「國共合作」的開始。
患膽囊癌
1924年12月31日,孫中山抱病前往北京召開「國民會議」,以商議政局及民生問題。
1925年1月1日,孫中山病情惡化,入北京「協和醫院」治療。1月20日,孫中山被診斷出患末期肝癌,癌細胞已四處擴散,藥石無靈。2月24日,孫中山知道自己已病入膏肓,不久於人世,便立了三份遺囑。3月11日,孫中山正式在遺囑上簽署,其中一份是《政治遺囑》,《政治遺囑》有以下這幾句:「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和「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繼續努力,以求貫徹。」後面的一番遺言被後人改寫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根據當年「協和醫院」的記錄,孫中山先生患的應該是膽囊癌,癌細胞後來擴散到肝臟,加上發現得遲,以至藥石無靈。
病逝北京
孫中山先生的病情延至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一生為中國人奔波、為中國人開拓自由、民主思想、為中國人改善民生、為中國人謀求幸福、不爭權奪利的孫中山先生心臟停止跳動,在北京「鐵獅子胡同行館」黯然逝世,享年58歲,中國的一代偉人從此隕落。
1925年3月15日,孫中山先生遺體進行大殮。
1925年3月19日移靈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供各界瞻仰和致敬,沿路有12萬市民夾道護送,幾十萬市民前去憑弔。李大釗是「孫中山治喪委員會」成員之一,在孫中山遺體大殮儀式中,他在哀悼孫中山先生的輓聯上寫有這幾句:「先生挺身其間,砥柱於革命中流,啟後承先、滌新淘舊,揚民族大義,決將再造乾坤,四十餘年,殫(粵音「單」)心瘁(粵音「睡」)力,誓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喚起自由獨立之精神,要為人間留正氣。」他讚揚孫中山先生是革命的中流砥柱,一生為革命和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中國鞠躬盡瘁,他亦能承先啟後,宣揚民族大義,喚起人民的自由、民主思想,為人間留正氣,浩氣長存!楊度在哀悼孫中山先生的輓聯上寫有這幾句:「英雄作事無他,只堅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英雄做事並沒有什麼特質,只要有堅忍的心,就能夠成就世界大事,亦能夠成就我自己。
1925年4月2日出殯,30萬市民沿路憑弔,2萬多人徒步尾隨靈車至北京西郊三十里外、孫中山先生下葬的地方-「香山碧雲寺」,場面哀傷、感人。
1929年6月1日,孫中山遺體從北京「香山碧雲寺」遷葬於南京「中山陵」。
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成功,將滿清政府推翻,之後至孫中山先生病逝期間,全國的14個省都宣布獨立,中國正處於軍閥割據、四分五裂的局面。孫中山先生一生為革命奔走,真的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內則致力謀求中國的和平統一,對外則致力廢除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擺脫列強在政治上對中國的控制和中國本身在經濟上的積弱,從而建設一個自由、民主的新中國。
尊稱「中華民國國父」
1925年3月19日,在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的公祭中,在北京「豫軍總司令」樊鐘秀致送的大、小弔唁花牌和輓聯中都以「國父」來尊稱孫中山先生,這是第一次孫中山先生在公開場合中被尊稱為「國父」。在抗日戰爭中,1940年4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決議:尊稱已逝世的「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先生為「國父」,以確立「中國國民黨」在中國領土上是唯一的正統統治者。在「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決議中提到:孫中山先生「宣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萬世」。同年4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下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
「中國共產黨」從未承認孫中山先生為「國父」,只推崇他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2016年11月11日,中共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紀念孫中山誕辰150週年大會」上只是評價「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
1941年5月29日,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通過「中華民國之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先生應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議案,自此,孫中山「國父」的地位在中國歷史上正式被確立,並規定所有公文、教科書、刊物及一切提及孫中山名字的印刷品都一定要以「國父」來尊稱孫中山先生,以推崇孫中山先生一生委身革命事業,推翻專制、腐敗的滿清政權,謀求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中國,他做出了偉大貢獻,應份深受中國人的尊崇。
政治思想和管理學說
孫中山先生的思想主要來自傳統的中國思想和歐美的政治和管理學說。
孫中山先生說:「中國有一個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因此,孫中山先生非常推崇中國的傳統文化,他自己亦能做到「堯舜禪讓」、在利益面前不爭不鬥、無私無我的崇高境界。
孫中山先生提出「同仁」、「博愛」,他所崇尚的是高尚的、普世的「仁愛」,作為當權者,應該要愛民如子,以仁德治天下。
孫中山先生創立「民族、民權、民生」、以自由、民主來管治國家的「三民主義」。
孫中山先生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民生理念,將人、將地、將貨物等資源都令他們發揮到最好。
因此,在「孫中山誕辰週年紀念日」中,舉辦團體多以發揚孫中山先生的愛國思想、革命堅忍、進取的精神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主。
《中華民國國歌》
中華民國1912年建國,國民政府在1937年才正式訂定《中華民國國歌》至現行的版本,歌詞第一句為「三民主義」,因此,又稱為「三民主義歌」。
後記
波蘭作曲家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蕭邦)(1810~1849)於1831年創作「Etude Op.10 No.12 in Cminor(Revolutionary)」("RevolutionaryÉtude")(C小調鋼琴練習曲作品編號10第12首「革命」(《C小調革命鋼琴練習曲》。1830年11月至1831年,俄國入侵波蘭首都華沙,觸動起蕭邦於1831年創作這首鋼琴樂曲,波蘭的電臺每天都播放這首樂曲去振奮波蘭人民對抗俄國的士氣。故事一則、歌曲一首,僅供讀者參考。
生命智慧
本文的生命智慧就是:「知之惟艱,行之非艱!」
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之一「心理建設」第五章-知行總論》中推翻古語所謂「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格言,而創立「知難行易」學說,他認為人做事不太困難,只要他因循去做就能成事,要人明白個中道理才困難,一旦人明白了個中道理,做起事來也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