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8年1月28日訊】從2018年2月7日起,全球光伏業,特別是中國的光伏產業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局面。
華盛頓時間1月22日,美國政府宣布對進口光伏產品採取為期4年的全球保障措施。
雖然是全球性措施,但從數據上看,這一措施更為針對中國。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在其公開文件中提到的數據:中國在2017年生產了全世界60%的光伏電池和71%的光伏組件。
這也是繼2011年、2013年兩次貿易救濟調查後的第三起涉及光伏產品的貿易措施,美國已經在2012年和2014年分別對中國光伏產品徵收過35%到65%的反傾銷反補貼稅。
矛頭
美國對進口光伏產品採取為期4年的全球保障措施的依據,是《1974年貿易法》第201條。據該措施,美國在未來4年對進口的電池產品實施關稅配額管理,徵收的方法為,對每年的首個2.5吉瓦之內的進口電池免征關稅,在此之後的進口將被徵收特別關稅,稅率從第一年的30%逐年降低,每年降5%,最後一年為15%;對組件實施關稅措施,實施的期限為四年,稅率從第一年的30%逐年降低,每年降5%,最後一年為15%。「此次光伏產品的保障措施調查主要的針對對象是中國。」美國偉凱律師事務所高級貿易顧問李國剛介紹道,2011年美國對中國的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2012年開始徵稅;2013年,為了防止中國產品從第三國(地區)轉口,美國又發起了對臺灣的第二輪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目的是為了堵漏洞。今年的保障措施是第三次調查。
隨著光伏「雙反」措施,中國向美國的光伏出口已經大幅下降。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法律部主任陳惠清介紹,2017年中國對美國太陽能板出口同比大降41%,對於中國大陸的光伏產業不啻於「雪上加霜」。
「對我們來說,打擊是很大的。」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英利」)總法律顧問袁鵬崧介紹道,雙反稅率與全球保障措施稅率疊加的話,大約有50%的稅,在中國大陸的企業是無法在這麼高的稅率下向美國出口的。
袁鵬崧說,英利目前並沒有海外產能,這意味著,「要麼放棄美國市場,要麼不得不在美國建廠」。
光伏困境
在中國,一共有38家企業參加機電商會組織的行業抗辯。陳惠清介紹道,我們組織提交抗辯意見,參加三次聽證會,多次組織與美方磋商。政府行業企業都做了大量工作,對美國當地企業參與抗辯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中國商務部貿易救濟局局長王賀軍表示,中方希望美方克制使用貿易限制措施。
產能轉移
「那些有海外產能的企業,在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有工廠,他們不受雙反的影響,還是能基本實現向美國出口的。」英利總法律顧問袁鵬崧介紹道,即使有30%的稅率,這些光伏企業相比美國當地的本土企業依然具有競爭力。
李國剛分析道,一些享受普惠制的國家、發展中國家被排除在措施的範圍之外,未來有可能會引起貿易和產業轉移,被採取措施的國家可能會將光伏產業的生產基地轉移到未採取措施、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
在1月25日發布的全球保障措施的附件文件中提到,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等光伏出口小國(總量在3%以下)被排除在保障措施之外。